92岁河源源城抗战老兵马爱棠:曾在韶关伏击日军

27.04.2016  12:32

  对河源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来说,没有找到一个仍健在的源城老兵,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3月22日晚,由市政协主办、河源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承办的《河源抗战老兵档案》口述历史文史资料片在市会议中心首映。

  3月28日,河源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来到上城北门马屋,探访了抗战老兵马爱棠。

  马爱棠是自我市开展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以来,志愿者寻找到的几位源城老兵之一。随着时间流逝,马爱棠成为老城目前发现健在的唯一的一位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档案」马爱棠

  出生年月:1925年农历六月二十籍贯:广东河源市源城区

  文化程度:三年私塾,两年小学现住址: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环城西路

  入伍时间:1939年夏

  原属部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3补充兵训练处三团三营九连

  长官:团长严宜恭(广东惠阳人);副团长李景培(原河源县上城大石磨李屋人);连长李河清(湖南人)

  从军经历:14岁时,适逢政府军政部第23补充兵训练处到河源县上城丘家祠征兵,为了能吃饱饭,马爱棠主动报名参军。当时,临近县乡如永安县(现紫金县)、和平县、连平县、龙门县及河源县等地约140人报名参军。征兵负责人是李河清(湖南人,时职务为连长),入伍时,新兵发的军装是短裤、短袖军衣、绑带,没发鞋,也没发枪。由李河清连长带来的班长们领着,从河源县城走双江乡、双田乡、灯塔、连平、翁源、仁化,再到达韶关南雄县驻地,认识的战友有陈黄麟(河源上莞陈公寨人)。

  在训练处,因为其年龄小,经常被派往团部送文件。1944年9月---1945年3月,马爱棠随部队在江西省大余县附近的梅岭乡、三板桥、战帽邞、乱石铺以及南雄县的钟鼓岩、金龟石等地参加伏击日军行动。马爱棠所在部队共打死打伤日军70多人,马爱棠颈部亦受过弹片擦伤。

  抗战胜利后,退伍返回河源,在上城乡公所担任乡兵。1947年,随原战友到惠州,在保八团当兵,任班长;48年后,任排长。之后参加在平津战役被全歼后于广东重建的国民革命军第62军,在军部警卫营任排长,驻防湛江。广东战役后,62军再次被全歼,后到海南参加再次重建的62军在三亚市驻防,海南战役被俘(时任连长),因不愿参加解放军,得到发放路费回家。途经惠州战友家小住,但却被人举报,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三年,发往清远劳改场接受劳动改造,出狱后,留在劳改场附近的矿厂工作。

  娶妻:成新喜,育有三女二儿。家庭贫困,患有哮喘、肺结核,每月只领到老人金80元。

 

  14岁入伍赴南雄抗战前线

  马爱棠今年已92岁,原本身体甚好,80多岁还骑单车去买米买菜,但近些年来住过几次院,身子就差了些,需要坐在轮椅上。

  马爱棠的浓眉已花白,但仍很长,正是民间传说的寿眉。

  虽然做过开颅手术,但马爱棠对70多年前的事情仍有较深的记忆。对前来看望他的志愿者,老人开始了近2个小时的历史回顾。

  上城北门马氏,是源城的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出过明代在科举考试中“联捷”的马升,曾被授建“百粤特秀”牌坊于河源北门。另一位马氏名人,是马孝子马叔康,老河源县“孝子里”地名,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马爱棠仍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但已经过改建的窄小老屋里。

  马爱棠生于1925年农历六月二十,抗战期间,服役于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3补充兵训练处三团三营九连。

  他5岁失恃,14岁失怙。

  在失去父亲之前,马爱棠的童年时期,虽然过着单亲生活,但父亲把他照顾得还是不错的。他在石狮李屋对面的那家私塾读过《三字经》、《增广贤文》;长大一些后,父亲把他送到白马庙附近的文昌宫幼稚学校读书。

  父亲病逝那年,正是1939年,抗日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没有了父亲的照顾,马爱棠书也没得读了,还有忍饥挨饿之虞。

  为了吃饱饭,马爱棠得知要征兵打仗的消息,就跑去上城丘家祠应征入伍。

  和他一同入伍的老城人,有来自上角、上城等地的,除了河源县城的,还有紫金、和平、连平、龙门等地的年轻人,最多的是来自紫金的,有个乡长的儿子也被征召入伍了。

  丘家祠很大,是现在的上城街道办事处,各地的新兵在当地乡政府的欢送下,到丘家祠集中报到。

  收兵的是连长李河清,湖南人。“他讲的湖南话,我们听不懂。

  在部队里,马爱棠认识了一个来自上莞陈公寨的战友,叫陈黄麟。上世纪90年代,陈黄麟从别人口中打听到他,带了土鸡等物品来看望马爱棠,回去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马爱棠穿上了部队下发的青色短袖短裤军服,穿上草鞋,打好绑带。

  马爱棠等140多人(一个连的兵力)集结之后,一个班10来个人,连长带着10多个班长,走路到南雄。

  马爱棠跟大部队在河源乘船过了河,经过灯塔、双江、连平,走过翁源的三华、六里,再走过韶关的仁化、乐昌,最终到达南雄。一边训练,一边行军,这一路走走停停,走了足足大半年。

  马爱棠当年走过的一些公路,现在已成了万绿湖库区,沉到水底了。经过双江时,马爱棠看见农民拿着鸟枪,对着前来骚扰、轰炸的日本飞机瞄准射击,心里又觉无奈又觉好笑。

   经常伏击日军,狠打20分钟就撤

  在南雄,部队给马爱棠发了七九式步枪。当时十四五岁的马爱棠已长得比枪高出一个头了。因为年纪小,马爱棠当了通讯兵,经常挎着公文袋,送报表到团部。

  时任团长是严宜恭,惠州水口人;副团长李景培,是河源县城北直街大石磨李屋人。

  在抗战期间,马爱棠历任中士、班长等职务,随部队在江西省大余县附近的梅岭乡、三板桥、战帽邞、乱石埔和南雄县的钟鼓岩、金龟石等地,10多次伏击日军,打死打伤日军约七八十人。

  马爱棠记得,他快20岁时,大概是1945年上半年,和其他连队打散了,他们就到各地乡公所去,在那里,有人负责食宿。

  日本军队“乒呤乓啷”地带着许多军用物什来了,马爱棠他们获知,就去埋伏打他们。打了十多二十分钟就撤,等日本鬼子架好炮后,马爱棠他们早跑开了。

  不过,就算是打伏击战,也是非常危险,马爱棠有几次受到弹片射伤背部、颈部等处,养好伤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有一回,马爱棠等在一条齐胸深的大水沟里面打日本兵。“久唔久(时不时)就打他们一回,只要他们过来,我们就打。”马爱棠说。

  他们在前面打,乡公所的人就负责给部队抬伤员、收尸……

  “日本仔非常狡猾,两边是日本兵,中间是他们抓来为他们挑担的中国老百姓。”马爱棠说。这令勇士们投鼠忌器,只能竖着打,不敢横着打,怕伤到自己同胞。

  这些被抓的中国百姓非常凄惨,他们并没有衣服穿,只能穿米袋,米袋上剪3个洞——头和双臂,往身上一罩,就成了衣服。

  “在战场上根本不知道怕,只有打。”马爱棠说。枪一响,对面就有人跌倒,“死不死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抗战胜利后,马爱棠他们还是没找到部队,就走路回河源了。

   平静生活数十年

  回河源后,刚刚20岁的马爱棠,在上城乡公所当乡兵(团练)。1947年,一个惠阳专员来招兵,就和李肯堂、叶雨安等10多个河源县城青年一起,跟他到惠阳当兵去了,到保八团当兵,当过班长。1948年后,任排长。

  之后,马爱棠参加了陆军第62军,当了排长。在军部警卫营任排长,驻防湛江,后到海南三亚市驻防,海南战役被解放军俘虏(时任连长),请求回乡,得到发放路费回家。途经惠州战友家小住,但却被人举报,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3年,发往清远劳改场接受劳动改造3年多。出狱后,留在劳改场附近的矿厂工作。

  1963年,马爱棠回到了河源,到了河源上城管理区工程队做泥水工。

  马爱棠夫妇育有三女二儿。家庭贫困,患有哮喘、肺结核等疾病,每天要吸氧。每月领有高龄补助金80元。

  现在,在两个儿子的照顾下,老人的生活过得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