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在河这边读高中 后来就去了河那边读哥大(图)

20.08.2014  06:14

一个中国学霸在美国读高中的故事


  新快报记者 李杨

  如果说在国内初中毕业便出国读高中的现象,在最开始出现时,还是以一些成绩上不了国内好高中和好大学的富家子弟为主,那么如今,这一群体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成绩拔尖的国内初中毕业生,把眼光瞄准了海外的优质高中,希望以此为跳板,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迈向在国内难以企及的海外名校。出国读高中,已不再是个“无奈”的选择,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获取世界名校offer的“捷径”。

  凌轩哲的留学故事

  从桑德河到哥大:我不愿死读书,在美国,我真正找到了学习的兴趣

  背景:2010年5月入读美国新泽西州桑德河学校,2013年高中毕业,SAT高达2280分,同时获得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目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为什么想去美国读高中]

  在美国的“机器人世界杯”感受到

  自己的才华可以得到妥善的发挥

  来自苏州的凌轩哲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苏州的中考满分720,他考了691,“可以稳上苏州最好的高中。

  可是,这个成绩几乎能成为中考状元的少年,却在中考后毅然选择了出国。“别看我考得好,其实我自己知道,靠的只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凌轩哲坦言,自己初中时不爱写作业,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也不喜欢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小小年纪已经在担心难以应付将来以高考为中心的高中生活。“我兴趣广泛,不愿死读书,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知道美国是一个可以让人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凌轩哲说。

  对于这个遥远国度的认知,一个15岁的中国少年从何得来?

  原来,凌轩哲最大的兴趣是研究机器人模型。在他初一的时候,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亚特兰大“机器人世界杯”。“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国,没想到就获得了中学组冠军。”可是,这场国际比赛带给凌轩哲的,并不只是胜利的喜悦,它向他打开了一扇奇异的大门。

  “我们在乔治亚理工学校参赛,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美国学校的氛围和我以前经历的很不一样,非常自由,自己的才华可以得到妥善的发挥。”而就在那次比赛中,他还发现,美国的老师不吝为参赛学生和他们的作品提供最大的帮助,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往往单打独斗,尽管作品成绩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是一个13岁的中国男孩对美国的最初感受。

  回国后,凌轩哲父母与他做了一次详谈。“那个时候,我只听说到国外念本科,但父母已经有同事的孩子在国外读了高中,轻松申请到了好大学。因此我父母也希望我能通过国外的高中学习,获取更大的申请国外名校的机会。

  最终拿主意的是凌轩哲自己,“爸妈只是问我想不想出国,我通过初一那次对美国深刻的印象,觉得国外的学习生活很符合我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所以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留学就这么决定了。

  [如何选择合适的高中]

  只隔着一条河,我们学校几乎成了“哥大附中

  确定了目标后,在成百上千所美国学校中敲定一所最适合自己的,是件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事。

  凌轩哲回忆,当初他们是这样一步步缩小范围的:

  “爸妈先问我,喜欢美国哪个地区,我果断地说喜欢纽约;然后考虑生活的舒适程度,我觉得在北美的富人区上学,安全性高,治安好;此外最重要的是,我看中了桑德河学校所在的区域与哥伦比亚大学在同一个区的优势,两校之间只隔一条河,而且周围还有许多名校。

  学霸的世界便是如此,总比别人看得远一步,所谓棋高一着。事实证明,凌轩哲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桑德河高中的经历,几乎成了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第一关键砝码。

  “能申请到哥大,我所在的高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凌轩哲说,“我们学校和哥大近在咫尺,每天都能见到哥大的学生,都习惯了。所以在申请大学时,根本没想过去别的学校,因为我们对哥大的学术、文化、生活、氛围等各个方面都太了解了。

  在申请过程中,凌轩哲和他的同学得到了学校的巨大帮助。学校对学生的申请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学生自己准备申请材料,而老师会为每一位学生认真写推荐信,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做准备。“如果从国内申请,推荐信通常难保含金量。但我的推荐信就是校长亲自写的。”凌轩哲说,桑德河学校的校长每年都会为该校的优秀毕业生们写推荐信。而有说服力的推荐信,是申请名校一个至关重要的加分项。

  由于从桑德河学校成功申请到河对岸的哥大的学生很多,凌轩哲说,哥大在审材料的时候,一看到是他们学校的学生,甚至可能在第一批筛选时就直接通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学校几乎成了‘哥大附中’。”当然,过硬的成绩单和优秀的课外表现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美国高中到底好在哪]

  有精力做自己需要做和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学业还是特长

  回顾在美国高中度过的三年时光,凌轩哲说自己真正找到了学习的兴趣,也爱上了自主学习的方式。

  从苏州的中学到了美国的桑德河,凌轩哲立刻感受到了和自己13岁时感受过的同样的东西。真正进到美国的高中课堂,不爱重复性作业的凌轩哲感到如鱼得水。“美国的作业很‘精’,重复的练习不多。而且,国外的作业以‘方向’为主,而中国的作业多是‘题目。

  对于成绩拔尖的他来说,初中学到的理科知识在国外已经够用,主要需要应付的是语言,这是每一个刚登陆不久的留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对于初三托福就考了105分的凌轩哲,也毫不例外。


  “最开始的时候真叫痛苦,我突然发现当地人说话口音各异,需要不停地适应。以前在国内,学的都是日常生活的词汇,可到了真实的美国环境中,才发现学习中用到的都是专业词汇。”开始一两周,凌轩哲很难跟上进度,“前半学期真的很辛苦,到后来才慢慢适应了各种发音,这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

  凌轩哲说,从国内到国外的三年,自己最大的转变在心态,在国内学习会有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无形压力;但在美国,一切全靠自觉,没有额外的压力。“当然升学压力会有,但这里最大的不同是,成绩差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可以弥补,比如会制作机器人模型,擅长体育运动,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些都能让你成为他人眼中非常优秀的学生。” 由于自主安排学习的空间较大,凌轩哲觉得“能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需要做和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学业还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