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河非遗互动比拼 东莞非遗墟市模式获点赞

15.11.2016  14:39

莞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际交流活动现场,矮仔肠制作技艺展区吸引了众多人参观。(记者 沈汉炎 摄)

东莞时间网讯  11月11日至12日,莞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际交流活动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交流活动包括两地非遗墟市、两地非遗工作交流和河源非遗图片展。其中,河源市六大非遗项目进驻“东莞非遗墟市”,受到广大东莞市民欢迎,而东莞今年10月1日开启的“非遗墟市”模式则受到河源朋友的点赞。

记者还从东莞市文化馆获悉,本次河源市非遗项目的进驻是东莞市非遗墟市的首次尝试,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将与更多外市合作,进一步激活墟市活力。

莞河非遗互动,以 美食 “笼络”人心

11月12日上午9点,莞河两地非遗墟市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外围准点开市。本次非遗墟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吃”,满足了东莞“吃货”们的味蕾。比如,河源市的客家娘酒制作技艺、牛筋糕制作技艺、牛肉丸制作技艺、泥鸡制作技艺、康禾贡茶制作技艺、桂山茶制作技艺等六个项目的传承人携项目亲临现场展示交流,其中有五个是吃的,这让东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河源特色美食,购买正宗的河源非遗特色手信。

活动从9点开市就挤满了顾客,不少项目不到一个上午就售罄。比如来自河源紫金县的亮堂牛肉丸,到了10点就卖完了,最后连从河源带来的秘制牛肉汤都送给最后一位顾客。“完全没有想到东莞市民这么喜欢,我完全没准备好。”该项目传承人邓亮新笑着说,自己只带来了40多斤牛肉丸,“准备得太少了”。

东莞方面则有冼沙鱼丸、东莞小吃、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矮仔肠制作技艺、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寮步豆酱等项目亮相,同样受到“吃货”们的“围剿”。市民李先生带着两个小孩在冼沙鱼丸摊前边吃边赞不绝口,更点评了鱼皮“很鲜,很脆,非常好吃”。据冼沙鱼丸项目传承人黄银弟介绍,她带来了一百多斤鱼丸、鱼面和两箱鱼皮,才两个小时就销售过半。冼沙鱼丸隔壁是东莞小吃,摊主黎少平指着摊面上剩下的十几包小吃说,“我共带了13个品种的小吃,大的每种有20多包,小的每种有60包,到目前为止,只剩下四五个品种,十几包而已。”

“非遗墟市”将走出镇街走出东莞

本次非遗墟市中,唯一跟饮食没有关系的是河源的泥鸡制作技艺。记者发现,泥鸡是一种用特殊泥土烧制的陶鸡,分两孔和四孔两种。据该项目传承人陈少波老人介绍,这是和平县的非遗项目“和平埙”,目前广东全省只剩下他这一家了。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记者发现,这个拙朴的小玩意很受欢迎,一个多小时就被现场的小朋友抢光了,没买到的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吹埙,流露出羡慕和遗憾的表情。

“两个孔的小孩子能玩,四个孔的需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能吹出音乐来。”陈少波解释说,以前一年也只有元宵节这样的大节日才会有人做一批出来卖,他没想到这个东西在东莞这么受欢迎,早知道多带一批过来。

据东莞市非遗中心主任何超群介绍,“东莞非遗墟市”是今年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创新打造的品牌活动,本次河源市项目的进驻交流是非遗墟市首次尝试,接下来,“东莞非遗墟市”将与更多的外市合作,进一步激活墟市活力。同时,计划在本市开展“非遗墟市走镇街”活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扩大东莞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助推东莞非遗的传承发展。

“通过恢复非遗墟市,让市民慢慢习惯并喜欢上非遗赶集,引导游客参与进来,不仅能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更激活非遗项目,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河源紫金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镇森对东莞创新非遗传播形式,创立“东莞非遗墟市”连连称赞。河源市文广中心主任李燕对现场的火爆场面很吃惊,她建议由东莞牵头,“3+2”城市(由深圳、东莞、惠州与河源、汕尾组成“深莞惠 经济 圈”)中,每个城市挑10个非遗项目,轮流举办非遗墟市,进行非遗城际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