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油条哥变面包厂厂长 投资“良心面包”

29.09.2014  10:06

  央广网保定9月29日消息(记者孟晓光 保定台记者张志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2年,在河北省保定市炸油条的刘洪安,因为“健康用油,杜绝复炸”被媒体报道走红,为向顾客证明自己的油是新油,刘洪安特意用一张白纸写上了鉴别复炸油的方法,贴在临近油锅的窗口上。另外,他还在油锅边上放了一把“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他也因此获得了“油条哥”的美誉。并于2012年6月,荣获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称号,2013年9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一年过去了,今年9月27号,油条哥转身成了面包哥,他的“麦的好”面包厂在保定市正式投产。从“良心油条”到“良心面包”,一路走来的“油条哥”,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发展又给我们、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

  2014年9月27日,34岁的刘洪安与八十多岁的市民李松欣,一起为面包厂开业揭幕。而立之年,刘洪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食品公司。

  站在近2000千平米的生产车间,身高一米八的刘洪安,由于患有风湿病,背部显得有些微驼。想起从“油条哥”到公司老板的华丽转身的秘诀,刘洪安沉思后告诉记者两个字:诚信。

  刘洪安:从最开始我经营一个小店、第二个店,到今天经营这个面包厂,我感觉最主要的还是诚信,诚信要放在第一位,只有讲诚信才能往下做,才能往下发展。

  2012年,刘洪安因为“健康用油,杜绝复炸”被媒体报道,并迅速走红,被称为“良心油条哥”。刘家小店炸油条,每天需用二十多斤油,油锅里剩下五斤油,而刘洪安会将上层的两斤油舀出来,留着自用,剩下三斤油渣倒掉。

  记者:哪个需要倒掉的?

  刘洪安:你往下看,这黑的,黑底。这有黑渣渣的。

  记者:那就算你倒到那个桶里边,就一定不会用那个油了吗?

  刘洪安:那么脏的油,还能用吗,那不可能用了。再用就成害人的了。

  记者:你怎么保证呀?

  刘洪安:保证还是,这个具体措施,怎么保证呀,还是以自己良心保证吧。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慕名来刘家小店的人越来越多,油条销量由过去的每天80斤增加到了110斤,可还是供不应求。“良心油条”获得社会认可,那时的刘洪安很高兴,他想:终于可以靠自己赚钱把家里的欠账还清了。

  刘洪安没有想到,社会对“良心油条”的认可,还让他在2013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刘洪安说,这份荣誉鞭策着他做更健康、更好吃的油条。他找到河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研究如何改良油条,也因此他近距离接触到了烘焙食品。他发现烘焙食品不仅更健康、更能够保持营养,还有成熟的量产模式,于是萌发了投资生产“良心面包”的想法。

  然而,建面包厂所需的几十万元资金差点让他打了退堂鼓。让他意外的是,凭借他“坚守诚信”的好名声,河北银行“破格”为他发放了30万元小微信用贷款。

  刘洪安:包括这面包厂前期的启动,最大的一点他们感觉到,咱们这个东西它会真材实料,不会掺假,这块也是我达成协议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也是“油条哥”这个品牌在之前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了银行的支持,刘洪安的面包厂顺利开业。和“良心油条”一样,他要求自己做的每一块面包都是“良心面包”。2014年9月27日,刘洪安为面包厂取名“麦的好”,麦是小麦的麦。他说就是要让人们知道,他们生产的面包选用的都是上好的原料。

  刘洪安:进的肯定是大厂家的,品质有保证的,尤其是咱们面粉是试验了好长时间,跟农大的食品学院一块儿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最后选定了一种特质的面粉。

  不光原料精挑细选,生产工艺也是反复进行试验、对比后敲定的。刘洪安说,在当前许多食品企业为单纯追求口感,而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下,他生产的面包就要“反其道行之”。

  刘洪安:采用传统的工艺,在加工环节,只放了一种食品添加剂,并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保全了食品营养,会更加绿色和健康一点吧。

  从生产工艺的讲究到生产环节的苛求,都使面包厂的成本增加了很多,但是刘洪安认为这个钱花得值。

  刘洪安:设备更加智能化还有自动化,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与食品的接触,这是基础性的保障包括制度。这么着更能保障这食品安全啊!

  目前,刘洪安已经与几家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签订了合同。现在他越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刘洪安:油条店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最初是它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这是我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