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路怒症”要找准病灶
■ 堂吉伟德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引发的“路怒症”现象近日引发关注。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2012年以来,带着愤怒情绪驾车的“路怒症”导致的交通事故逐年上升。2012年至今,全国已查获“路怒”违法行为1.04亿起。
仅仅因为一次突然变道,便遭致一顿拳脚,这样的结果恐怕当事人感到意外。悔恨之余,难免会有“怎么会这样”的追问。那么,情绪烦躁不安的“路怒症”又是如何炼成的呢?自然,这跟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高,拥堵感引发烦躁与不安,让人变得越来越容易愤怒有关。
其实“易怒”非“路上之怒”的专利,而是普遍而广泛地存在,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言不合的拳脚相加,偶有摩擦的暴力相向……大量案件和纠纷之中,其诱发点往往小得难以让人重视。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易怒,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鸟”一样,很容易因为情绪的失控而采取过激的手段。比如公交车上为争座位的拳打脚踢,还比如为了排队而恶语相向,其间还不乏“下岗工人掌掴环卫工”的弱者相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 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称,群体性怨恨成为当前典型的社会心态。不少人存在“弱者心态”,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以企图靠矮化自身而获得庇护,并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找到逃避责任的出口,为自己的任意行为找到可以推脱的理由。
对此,有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每个人所要求社会管理体制给予的东西,与这个体制所能给予的东西产生了巨大错位;人们不再相信规则,而出于自保就往往会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原因有多个方面,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社会转型之下积累的不满,有规则异化之下的信仰缺失,也有精神关怀过少的社会浮躁……在巨大的高压之下,很多人选择了通过愤怒作为释放的方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推进,国人的“情绪引爆点”被降得越来越低。因而,关注“路怒症”的个案,需要个体、社会和国家集体性反思。
于个体来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属于自保的必然选择,否则“任性发挥”之下,既可能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于社会来说,必须意识到发挥公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让控制情绪保持宽容和冷静成为共识;于国家来说,必须认识到社会转型期下,公众情绪的暴力化和愤怒化倾向,已成巨大的社会隐患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从娃娃抓起做好“心灵关怀”,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给个人精神减压,也是在给社会的风险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