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社区里戒员以家人相称

27.06.2014  04:46

昨日,一名戒毒人员在“社区格言墙”上张贴格言。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据北京警方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2.5万余名。且近年来吸毒人员一直保持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面对严峻形势,昨日是第二十七个“国际禁毒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首个打破传统强制隔离模式的戒毒场所和一家自愿戒毒医疗机构,虽然两家机构在戒毒模式上不尽相同,但在断除“心瘾”方面正在赢得戒毒人员的认同,并已初步取得成效。

  探访地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治疗管理处“向日葵”治疗社区

  治疗方式:家庭式戒毒

  “家庭成员们,开饭啦”,几名女戒员语气欢快,将打好的饭菜逐份发到其他成员手中,一起吃饭聊天。这是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治疗管理处“向日葵”治疗社区中的常见情景,没有铁门封闭,宿舍间互相开放,随意串门聊天,自由洗漱、读书、听音乐和刺绣,甚至可随时走进民警指导员的办公室。

  有着15年“毒龄”的方红很快感受到“向日葵”治疗社区的不同,与传统强制戒毒模式比较,“‘向日葵’社区中,民警、戒员间的关系更像是家人,日常居住治疗也更加生活化。”

  “没什么冰冷死板的传统管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而戒员以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及同伴教育,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在多家戒毒机构、医院、女子监狱都戒过毒的方红很喜欢这里。

  每人均担任拟社会化身份

  社区展示板上,方红和陈岚等新人的名字被写在“清洁组”一栏,这是她们在社区中的身份和职责。

  “现在我们还属于最低一级”,陈岚说,在“清洁组”之上,还设有“艺术组”、“事务组”、“激励组”和“协调组”,级别逐层提升,“协调组”中的协调员类似于整个社区的区长。

  与社区一起走过11年的民警郭晓青称,向日葵社区治疗模式是起源于美国“戴托普”戒毒康复模式,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拟社会化戒毒模式,“向日葵”在社区内设置和现实社会相类似的环境,让戒毒人员以‘居住者’身份担当社区里的多种角色。

  “协调员和每个小组的组长是社区管理层,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成员级别的升降”,郭晓青说,戒员被赋予的身份并不固定,“很可能因违反了行为准则或能力不足而被评定降级。努力升到高级别后又被降到最低级,再重新开始的事例也屡有发生。

  自管与互管注重生活细节

  “大多被拿来作为表现评定依据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方红说,在自管和互管时,戒员们非常注重生活细节,“垃圾有没有及时扔掉,用完的物品是否放回原位等小过错小失误都会被关注到,并收到提醒。

  屡犯不改或情节严重都会受到处罚,从静坐思过、延迟电话使用申请以及降级,郭晓青称,吸毒人员长期处于社会边缘,自卑感强烈,内心孤独,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向日葵社区模拟了社会的等级制度,让学员担当各种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享受相应的“特权”。

  “在这个过程中,戒员们慢慢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不良习惯,逐步适应社会,在一种反复的、螺旋式的上升中实现转变和成长,从而重塑个人”,郭晓青说。

  一周“碰撞会”讲出负能量

  “被别人管理时当然会有情绪,但不能当场反驳或发作”,经常受到批评的陈岚要把这些情绪留在每周固定的“碰撞会”上宣泄。

  “碰撞会”上,戒员们可高声并带有情绪地把积攒在心中的负能量讲出来,不仅能针对戒员,甚至可对民警提意见。此后,双方通过对质、辩论把矛盾解决,如果自己“实力”不足,还可邀请同观点的戒员一起加入激辩。

  “我们希望通过碰撞会使戒员学会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正确识别、尊重、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表达情感”,郭晓青介绍,“特别是不准情绪立即宣泄,而是一定等到‘碰撞会’再说,可以延缓戒员即刻满足的心理,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向日葵治疗模式注重于消除吸毒人员的‘心瘾’”,郭晓青说,“向日葵”治疗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治疗。

  ■ 效果

  据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治疗管理处隔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常强制隔离戒毒的复吸率通常非常高,而向日葵社区成立十年来出所的戒员半年未吸者达44.86%,一年未复吸者为27.48%,两年未复吸者达17.55%,最长的保持未复吸纪录达11年。

  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