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秩序乃服务业腾飞之基

16.10.2015  22:51

据报道,近年来,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大潮中,一批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莞企趁势崛起。记者发现,提早切入风口成为淘金者,抓住行业痛点步步革新,借力热点概念宣传造势,可能是这些企业脱颖而出的共同答案。

记者的观察的确不虚。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正是一个 经济 体从粗放低级的产业形态向价值链条更高端进化时,一种必然的产业现象。从产业理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一家企业要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更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也能因其所提供的更专业、更优良的服务,而降低发包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如全球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自己除了只生产最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外,其余业务均由外包公司制造提供。而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正是依赖这种杰出的比较优势分工,Nike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生态链和为数众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使得Nike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制造、销售Nike运动鞋,持续为股东创造高额的利润。

现代产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近年已成潮流的iPhone手机,更将这一产业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说,这些年来,随着海量制造业在东莞的积累与沉淀,产业升级的内在冲动也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甘于在价值链的最底端挣扎图存,而是试图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在显著提高东莞产业发展素质和资源配置效率外,企业本身也能获取巨大的超额经济利益。汇富公司如此,盟大集团、团贷网等等,莫不遵循同样的路径和经验。可以预言,随着东莞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生产性服务业还将继续成为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不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也对当下的制度结构和产业形态构成了挑战。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和“粗放笨重”的制造业比起来,由于服务业本身所具有的高附加值、高契约化、产权清晰等特点,其对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有着相当严格的整体性要求。特别是,在资源要素跨区域甚至全球流动的格局下,服务业发展不仅表现出一种对于“地方性知识”的期待,更体现为一种与普适化标准接轨的市场制度、社会文化和法治规则的渴求,只有在一种高度发达、高度严谨的法治化治理体系和市场标准下,创新活动才能持续,交易才能正常进行,产业部门和服务企业的权益,才能得到合理的激励与完善的保护。而这种严格甚至苛刻的制度文化要求,显然和制造业相对不敏感的产业发展环境大相径庭。这一点,值得当下生产性服务业正以迅猛态势增长的东莞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