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泪与笑:西藏农奴解放59周年的共同记忆

28.03.2018  21:04

  纪念西藏农奴解放59周年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记者 白少波)光着脚的赤来多吉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饥饿难耐下偷吃了领主家肮脏的狗食。恶毒的管家发现后,抡起皮鞭抽在他身上“啪、啪”作响,疼得赤来多吉满地打滚。

  看到这一幕,10岁的桑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正上小学的桑罗第一次看到爸爸次旺洛追扮演农奴,农奴主挥下的鞭子好像也打在自己心上。

  27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民间艺术团的数十位翻身农奴后代,把半个世纪前的经典话剧《农奴泪》重新搬上舞台,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里,唤醒藏民族共同的苦难记忆。

  纪念西藏农奴解放59周年庆祝活动照片。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59年前,当奴隶制已为现代文明所彻底唾弃之时,西藏社会依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1959年3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西藏百万农奴从此翻身解放、获得新生,成为雪域高原真正的主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南克松村的翻身农奴把自己的故事排练成话剧,在全自治区巡演,获得强烈共鸣和反响。53岁的巴桑次仁是新版《农奴泪》导演,他说,新一代演职人员们对照以前版本,参照历史影像资料,与经历过旧西藏的老人访谈,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纪念西藏农奴解放59周年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觉果摄影

  “我们排演的《农奴泪》没有剧本。”巴桑次仁说,所有演员都是翻身农奴的后代,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血泪史”,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共同记忆就是“剧本”。

  37岁的次旺洛追从中学时代就爱好唱歌跳舞,2000年,他听到民间艺术团在各乡村招演员的消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18年来,次旺洛追每年都要在乡村演出50多场,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雪峰草原就是他们的“舞台”。

  “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挣得不算多,但能够自由自在追求喜欢的艺术。”次旺洛追说,看到自己的演出能让观众们感动,很有成就感。

  次旺洛追只是从父辈那里听说过旧西藏的残酷,为了演好赤来多吉这个角色,今年3月以来,他几乎没日没夜地排练。

  “巴桑次仁老师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史实,一遍一遍讲给我们听,还从艺术角度教我们如何再现出来。”次旺洛追说。

  “儿子看了我在舞台上演的农奴,很受震撼。”次旺洛追说,翻身农奴的后代一定要牢记历史,把苦难记忆传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我当年做农奴的日子,就和话剧里生活一模一样。”山南市桑日县绒乡卓吉村村民、73岁的索朗伦珠老人,拄着拐棍来到村广场观看《农奴泪》,从始至终他的双眼都噙着泪花,不时拿手拂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再擦一下眼泪。

  历史档案中的旧西藏,比次旺洛追在话剧中展现得更残酷。史料证实,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寺庙、旧地方政府)放贷的利息都为借五还六、借六还七、借十还十一的利率。农奴纳税从十八岁开始,一直要到六十岁为止。

  “旧西藏时,我家11口人没有一亩属于自己的土地,租种领主的土地打下来的粮食,分成四份,留下一份自家吃,其余全被领主收走。”索朗伦珠说,民主改革后,全家人分了33亩地,那是自己第一次种那么多地,而且都是自己的。

  民主改革让西藏百万农奴摆脱了制度枷锁,彻底结束了三大领主压迫下只有泪水的命运。59年来,人民可以自由生活,自由工作,自由恋爱,雪域高原处处欢歌笑语。当年有房避雨、有衣遮体、有饭果腹的基本要求早已满足,如今西藏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生活。

  话剧《农奴泪》中农奴赤来多吉悲惨命运故事。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影

  从59年前向落后的制度宣战,到中共十八大后再向贫困宣战,西藏各族人民又进入一个新时代。五年来,西藏53万人脱贫,占到全自治区现有人口的六分之一,是西藏有史以来,脱贫攻坚重视程度最高、投入力度最大、动员范围最广、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位于雅鲁藏布江畔的卓吉村是去年建成的搬迁村,104户、421位贫困群众搬到了这里,彻底告别了困扰祖祖辈辈半个世纪的恶劣自然环境,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索朗伦珠一家住进崭新的藏式楼房里,路修到家门口,水通到房间里。说到现在的好日子,笑容渗进老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

  29岁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旦增欧珠说,村里已建设了1480亩产业园,种植苜蓿草、苹果、核桃,开垦了240亩农田,还正建设90亩蔬菜温室。83名贫困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在县城打工每天多的有180元收入,“目前全村人都已达到了脱贫标准”。

  “幸福不是祈祷来的,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索朗伦珠和全村人当日一起在一份倡议书上签字。他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珍惜今天,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