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 坑:游子桑梓意 公王保外乡

22.08.2016  16:34

泮坑旅游风景区被誉为“梅南胜境”,是梅州名闻遐迩的观光、避暑胜地。

  【关键词】

  风景名胜

  梅州泮坑旅游风景区位于梅江区三角镇,距梅城4公里,距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约2公里,是梅州名闻遐迩的观光、避暑胜地。1999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梅州市四大市级旅游景区之一;2000年名列广东省旅游局推荐的广东百个“假日观光新亮点”。2008年泮坑免费开放后,更是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是发源于粤东地区的民间信仰。其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相传隋文帝时期,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唐朝时,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韩愈刺潮,淫雨害稼,祷于神而霁,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至北宋,三山神因“帮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宋太宗诏封三山,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也被称作明贶庙。元翰林刘希孟曾作《明贶庙记》,以明其事。

泮坑公王庙内的三山国王像

  【问迹寻踪】

  世界客都梅州是一座山水优美的文化名城、人文秀区,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梅州城区南部有一个地方,那里峰峦耸秀、奔泉泛流,仿佛是梅城的钟灵所在。她就是被誉为“梅南胜境”的泮坑旅游风景区。

  长廊览胜 明湖听风

  沿着客都大道往西南方向行驶,往左拐入一条村道,只见一路炊烟人家。行约3公里,就进入了泮坑景区。记者一眼望去,一堵照墙矗立在景区门口,上书泮坑客家文化览胜图。古朴雄浑的隶书,散发着文化气息。呼吸着此间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顿觉豁然舒畅。

  沿着一条平整的柏油路进入景区,路旁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长廊,亭台点缀其间,宛如长龙盘绕在水库边。长廊全长3000余米,由一段段小长廊和凉亭相接而成,这些亭廊多由海内外热心人士捐建而成,其间既有提倡尊师重教的“师表长廊”,有颂扬品德的“懿行长廊”,有祈祷平安的“天福长廊”;也有教人行善的“为善亭”、弘扬文教的“文曲亭”、寓意梅江水长的“梅江亭”等,皆有名姓,这些冠名、寓意,寄托着客家人对美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亭廊内墙壁上有一幅幅字画,展示着客家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人雅士、诗词字画、谜题谚语、传说典故等,仔细品读,妙趣横生。

  长廊边的水库又名明湖,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虽近在咫尺,但是岸边佳木葱茏,掩映水色,只留下一隅湖面,明湖因此不现真容。继续在长廊中漫行,不远处的长廊往右拐了一个弯,此处长廊横跨湖面,明湖的全貌终于可以一览无余。但觉清澈荡漾,碧波凝翠,迎面而来的一缕微风,吹皱了一池湖水。岸边有一片高挑的落羽杉林,每年入冬之后,杉树叶如披霞抹赭,一片绯红。

  屏藩四海 福泽邑乡

  出了明湖,沿着小路继续前行,经过放生池,即来到泮坑的后山景区。一条清澈的小溪自远处潺潺而来,水流冲击着石头,如鸣佩环,这条小溪名叫泮溪,是从山上一路汇涌而来的流觞曲水,颇具灵气。

泮坑后山的泮溪是从山上汇涌而来的流觞曲

  在路旁的石缝中撑着许多游客放置的小树枝。这种习俗源于泮坑“撑腰伯公”的传说。传说在“撑腰伯公”面前的石缝中撑上一根树枝,能够保佑自己身强体壮、平安健康。沿着石阶走过,一路上有许多横跨小溪的小桥,如桂清桥,以及各种造型别致供游人歇息的亭子,如金龙亭、幸福亭等。泮坑景区设施完备离不开诸多善信和乡贤的功德施赠,目之所见,景区内小到石栏杆和石阶,大到桥梁、长廊和亭台,多为热心人士捐建。

始建于明代的泮坑公王庙

  前行约数百米,一座庙宇香火缭绕,这就是泮坑公王庙。庙宇始建于明代,1985年由旅印尼侨胞熊如淡、黄凤娇伉俪捐资重修。公王庙有门联曰:三山鼎峙,四海屏藩。庙内正中是三尊国王塑像,居中的左手握着帅印,右手稳拿宝剑,是大哥巾山,左右手执方天画戟的是二哥明山和三哥独山。三个国王都骑着老虎,威武森严。庙内有一木质楹联,联曰:“骑虎镇三山,数斛石泉到处都流功德水;庇民垂万世,一龛香火何时不喷吉祥烟。”国王像左有一神龛,供奉关公,手捧经传,夜读春秋。右亦有一神龛,供奉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端坐金莲。把佛道两教的神供奉在同一个庙宇内,反映了客家人所具有的多神信仰,佛门的菩萨、罗汉,道家的仙师、鬼神,跟祖先亡魂、地方神明在客家地区和平共处,在同一屋檐下共享香火。

  公王庙前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嵌入地基,人称“番狗石”。旧时祭祀,在公王庙前“番狗石”上摔狗,杀乳犬一头,以供公王所骑之虎为食料。出了庙,往右探望,一汪回渊粼粼泛着绿光,此湖由泮溪湍流泻落而成,传说三山公王曾在此沐浴,故名“公王浴潭”。

  随着粤东地区民众的移民迁徙,三山国王信仰被传至香港、台湾、澳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桥梁和纽带。

观瀑亭,泮坑士绅熊采宾于1928年冬捐建。

  沿庙左侧拾阶而上,半山腰有一座白色亭子,亭依岩壁而建,呈穹隆形,三面有栏杆,亭上有匾额书“观瀑亭”三字隶书,方圆相济,轻重有致。亭前有一副熊采宾撰书的楹联,上联为:“观澜寻泮水之源,响震九霄,惊起玉龙腾涧壑;下联为:“瀑布自悬崖而下,澄清万虑,闲吹铁笛倚山亭。”此亭由泮坑士绅熊采宾于1928年冬捐建,其子熊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曾受命于中央政府赴印尼推动当地华文教育,还曾任梅县县长。观瀑亭前远眺,但见山谷绿雾缭绕,远处飞瀑直泻而下,似白练悬空,山川美景,尽收眼中。梅县著名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曾作诗赞曰:“观瀑亭前瀑布长,比闾熊姓自成庄。四时不少人祈福,见说公王保外乡。”

  在观瀑亭上游目骋怀,可见公王庙等景点位于一处山谷之中,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依水听风,起散发之志,望峰窥谷,息经纶之心。山水之乐,莫过于此。隐德之士,抑清远闲放于此乎?

  江山留胜迹 秀水多豪英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泮坑一带以其灵山秀水,孕育了许多近现代知名人士。素有“尖岃顶下出将军,圣人寨下出文星”的说法。

  如清末著名外交家、教育家梁诗五先生即出自泮沆附近一个叫圣人寨的地方。梁氏家族中梁德隆为乾隆四年进士,梁鸣冈为乾隆十七年举人,梁念祖为乾隆五十四年解元(省试全省第一名),梁光熙为咸丰元年举人,梁诗五本人于1889年考取举人。至此五代蝉联科甲,声名远扬。清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范荑香曾在圣人寨锡类庵隐居,因其生活困顿,梁光熙一家对其照顾有加,并为其养老送终,文人善举传为佳话。

  泮坑涌现了清朝武进士熊子煊、游击将军熊应荣、嘉应州末任巡防营管带熊佐臣,近现代的熊越山、熊理、熊德龙等人物。熊越山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奔走于内地和南洋之间,参与辛亥革命,手刃清嘉应州游击白如镜。熊德龙先生是著名爱国侨领,也是泮坑村著名的旅外乡贤。

  泮坑景区内,还坐落着纪念爱国华侨邓军凯的军凯亭和纪念客家刁家拳宗师刁海龙的海龙亭。钟灵毓秀的山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留下了许多诗歌和墨宝。在山顶的悬崖上,有一处摩崖石刻,刻着“灵镇山河”四个雄浑遒劲的大字,相传为宋湘所书。清嘉庆五年(1800),宋湘在惠州主讲丰湖书院时,曾回到家乡。在此期间游览了泮坑,并拜谒了公王庙,为秀丽风光所陶醉,遂即兴挥毫,写下“灵镇山河”四个大字。乡人将其墨宝放大,凿刻在了悬崖石壁上,至今犹存。举目观之,高山石刻,浑然天成。

  【专家视角】

  泮坑是客家民间信仰文化的典型代表

  泮坑景区作为梅城的一个知名景区,她包含了哪些客家元素?景区内的公王庙表现了客家人一种怎样的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和世界观?记者就此采访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研究员。

  记者(以下简称“记”):泮坑景区是梅城附近有名的一个景点,环境秀美。景区里的建筑以及规划布局方面有什么客家文化元素?

  肖文评(以下简称“肖”):一方面,泮坑景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山川、水文状况进行规划布局,如利用水库设计客家文化长廊,把客家文化和民俗典故等通过书画、小品漫画、篆刻的形式布置到长廊上;另一方面,泮坑景区是客家人传统信仰的典型代表,景区内的三山国王庙、撑腰伯公、水口伯公等充分体现了客家地区数千年来的地方传统民间信仰文化。

  记:泮坑的公王庙是一个很具有客家特色的三山国王庙,比如说我们客家人用“公王”这个独具客家特色的地方神的称谓来替代“国王”。我们客家人与国内外其他民族和民系相比较,在宗教信仰上有什么特点?

  肖:首先,客家人的信仰带有浓厚的地方乡土色彩。如“公王”这种神,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而在客家地区公王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神明,如把界公王、射猎公王、水口公王等等。在大大小小的每一个村落里都供奉公王,体现了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其次,客家人有多神崇拜的特征。客家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无论佛、道、儒、基督教或者是本土的宗教,都有人信奉,甚至同一座庙宇中都供奉着不同宗教的神,如泮坑公王庙里面既供奉着地方本土的神三山国王,也供奉着道教的关公和佛教的观音,体现了客家人的实用主义观念。

  记:在客家梅州地区,民间有许多祭祀和庙会等民俗活动,比如说泮坑公王庙祭拜公王生日、水车镇小桑村的“等公王”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

  肖:梅州地区传统的庙会有很多,如梅县区松源镇的“扛公王”、大埔百侯镇的“集福”、兴宁市径南镇星曜村的元宵火把节等,这些祭祀和庙会过程中规矩和仪式很多,是客家人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现。如以前在泮坑公王庙祭祀时,谁烧头香不是按照地位的高低或钱财的多寡决定的,而是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体现了客家人在神明面前公正、公平、和谐的一种世界观。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各种祭祀和庙会等民俗活动比以前少了,我们应该要加大力度保护、传承好这些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

  【逸闻轶事】

  泮坑公王保外乡

  相传,有位久居潮州的梅州泮坑外乡人熊氏,一日梦见一位左握帅印、右执宝剑、鹤发童颜、神采奕奕的大神,自称清比盛德报国王,受命皇天,镇守梅州,庇佑黎庶,保善信财源广进,五福俱全……熊氏一觉醒来,想起日前在潮州明贶庙进香时,亲见庙中的三山国王与梦中所见相同,顿觉惊异,便于次晨一面派人回到家乡泮坑建造庙宇;一面请雕刻匠人,仿明贶庙三山国王,精雕了三座神像,并贴上真金。

  历时三月完工后,熊某请了八人抬大轿,吹吹打打,将“三山神”抬到河边,搬上彩船,运回梅州头塘上岸,再抬进泮坑,在新建庙中安放。这就是“泮坑公王”的传说由来。建庙立祀后,熊氏从此财丁兴旺,事业有成,因为熊氏为泮坑外乡人,因而有了“泮坑公王保外乡”之说。此说很快传遍遐迩,方圆几十里地,甚至邻近州县的人都知梅州有此“保外乡”的“泮坑公王”,争相前来祭拜祈福。

  而泮坑的乡民,为不让“肥水”流外溪,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进庙烧香祈祷,以求公王老爷“赐福”保佑内宗。尤以九月初十公王生日为盛,是时季秋,天高气爽,农忙已过,万物收藏,此时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至今日,每逢公王、关公、姜太公等诸神生日,泮坑仍会设坛作醮,组织各项拜寿活动,吸引当地和各乡县的民众前来求福禳灾,热闹非凡。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肖舒丹

    撰文:梁威 摄影:连志城

    版式:叶颖聪 校对:刘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