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的食品安全是如何失守的?

23.07.2014  11:07

  据东方卫视披露,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情节触目惊心。这些国际快餐企业20日晚紧急宣布停用上海福喜供应的原料,但到21日早上,一些媒体发现有的洋快餐店尚未执行这一决定,22日,广东发现必胜客的原料同样有问题。

  得此噩耗,举国震惊。《京华时报》请出特约评论员刘白,既愤怒于洋企的底线沦陷,又深深自审自问,“供应商的毛病是谁惯出来的”:一家谙熟现代商业伦理的国际供应商,到了中国地界上就敢公然造假、公然抗法,就敢轻松调侃“过期也吃不死人”、就敢随意修改生产数据欺瞒公众和下游企业,这种底气从何而来?想想也就明白,想必是该企业已经在对中国市场环境的观察中形成了若干经验判断:一是,造假和违规不会有人发现;二是即使发现也不会支付致命的成本;三是支付成本后也可以以同样的手法追回损失。而这三点判断,几乎勾画出了当下食品生产领域的整体生态,展现了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立法的滞后、执法监管的疲软,以及消费受众的弱势和宽容。

  同样有此一问的,还有《环球时报》。以社论形式刊发的《洋品牌质量打折,中国人冤吗》,标题即有着国内消费者活该受虐的愤激,内容更是激流而下:201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苹果手机在售后服务上“歧视”中国消费者,以及在之后曝光星巴克在中国的价格“高于美国”,都遭到国内互联网舆论的逆袭,中国舆论场上几乎形成对国际知名品牌的“情绪化保护”,有这样的大氛围,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不出“大问题”才真是怪事。

  接下来,这份报纸之论倒是一语中的:“这一丑闻不是麦当劳或者百胜集团自行发现并披露的,中国监管部门也做了看客,披露这些恶劣情节的是媒体的卧底记者,这增加了整个事件的严重性。因为众所周知,媒体监督缺少系统性,它是随机的,食品安全的核心保障是体制监督,以及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然而在这个丑闻中,这些阀门都失效了”。《广州日报》亦奉上自己的忧思——《麦大叔终结洋品牌食品安全神话》:无奈的事实告诉国人,洋品牌快餐的食品安全不过也是一个传说。“重典治乱”、“严打”是必须的,但是不能看“广告”,还要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