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促进新老中山人共建共融
中山市被确定为全国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市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市委书记薛晓峰作出“好事办好”的批示,市妇联积极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工作,在流动儿童信息登记、安全管理、义务教育、免疫健康、社会保障、社区融入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构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工作自评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党委政府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基础
1.加大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把构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创新管理的总体部署,纳入镇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统筹推进;市委常委梁丽娴多次就该项工作召集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研究会;全市成立由市妇儿工委牵头,政法委、流管办、公安局等12个单位组成的“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合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拓展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意见》(中委[2013]7号)、《关于印发〈中山市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中妇[2013]28号)等10多项文件;开展的《中山市13-18岁流动青少年状况调查与预防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及《中山市流动儿童现状调查及服务管理建议》两项调研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薛晓峰等市领导批示要加强部门联动,采取有效措施,为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加大经费投入。从2010年起,市财政支持妇联设立每年47.2万元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专项经费,从2013年始民政局支持市妇联每年20万的经费用于面向流动儿童购买专业社会组织的服务。2012—2014年市财政投入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经费达1160万元,用于各部门加强流动儿童信息化管理、提升民办教育素质、建立关爱服务网络、开展公益服务项目等。多部门还通过公益创投、社会捐赠的形式,多渠道筹措工作经费,拉动和筹集社会资金1100万元,为开展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3.落实登记制度。为解决流动儿童信息空白可能导致的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市公安局、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在全国率先推行《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纳入城市人口登记管理体系,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流动儿童信息系统动态掌握信息数据,做到底数清楚全面,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流动儿童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截止目前,中山市为流动儿童免费办理有效《随行卡》达17余万张。
(二)部门联动合作,拓展公共服务,促进流动儿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让流动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权利。一是坚持“两个为主”原则,教育部门通过扩大班级扩大班额扩充公办学位,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总量和比例全面提高,每年用于补助外省市户籍学生入学达5450 万元;二是从2009年起全面推行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给予37741名流动人口子女入读公办中小学一年级资格;三是设立民办教学管理科,提升民办教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扩优惠民工程,全市低收费民办学校全面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以上等级;四是完善市、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儿童免疫接种和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全面覆盖流动儿童,流动儿童100%免费接受国家一类疫苗接种,开展流动儿童“爱牙护齿”公益行动;五是从2014年起市人社部门将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已积分入学学生全面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目前受益流动儿童达1432名。
2.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子水平。作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市妇联联合教体部门着力推动家庭教育“五个率先”,惠及流动儿童家长:率先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覆盖全市流动人口家庭;率先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率先将家庭教育作为科级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体系;率先设立以生均经费为标准的家长学校经费;率先培育规模达600多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队伍,开展“爱箱随”家教咨询和“1+3”志愿行动。每年举办父母修身学堂、家庭教育沙龙、新生家长培训、家长网络护卫行动3000多场,惠及家长达140多万人次。其中参与网络护卫行动的异地务工人员按规定还可以获得4分的积分入户或入学的积分。
3.提升流动儿童的城市社区融入度。以“三模式”推进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校校结对”模式。鼓励市内高校与流动儿童集中的民办学校结对,共同设立学业辅导、魔术、手工制造等课程,或组织外出学习、团队拓展等多种活动,开拓流动儿童视野。如电子科技大学山学院连续七年与市博爱小学、员峰小学结对开展“阳光伙伴同成长”夏令营和周末辅导班;职业技术学院与东区艳阳小学开展各类主题关爱活动。二是“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全市志愿者组织网络健全的优势,以“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促进关爱流动儿童服务平台向村(社区)一级延伸。如连续3年购买4个社工中心的专业服务,深入到村(社区)、民办学校服务流动儿童;试点设立农村流动儿童服务站,由驻站社工与志愿者共同管理,下设多个服务小组,对试点镇的流动儿童开展互动、探访、心理辅导、培训班、托管等活动。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对流动儿童中的重点帮扶对象落实一名老师、一名村(社区)工作人员、一名志愿者结对帮扶,跟踪掌握其思想动态。三是“企业+社会组织”的模式。支持企业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流动留守儿童暑假夏令营,营造关爱儿童的企业文化。如三乡镇宝元鞋厂通过引入香港专业社会组织,每年暑期在厂区举办流动留守儿童夏令营,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品格教育、手工艺品制作,并开展户外游戏及亲子运动会。
(三)全民积极参与,加强综合整治,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推进“平安校园”工程,净化流动儿童成长环境。推动落实校园安保“三防”措施,开通全国首个综合性校园网上警务室。采购80辆“长鼻子”校车,并对现有1000多辆校车进行集体升级管理,为流动儿童建立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多渠道整治“黑网吧”、非法出版物和网络有害信息,严厉打击各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
2.创建“平安细胞”工程,提高流动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平安细胞创建工作的检查督导,确保与流动儿童有关的“平安家庭”、“平安出租屋”等细胞项目顺利开展。利用全市24个镇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267个工作站(室)开展警务工作、法律服务、视频监控、流管服务、安全管理、安置帮教“六进社区”,保障流动儿童人身安全;举办普法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拐打拐、禁毒教育、预防性侵等课堂,提高流动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3.实施“社区安康”工程,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市妇联整合利用各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四站四室”,让“儿童之家”进驻社区和企业,推行“妇工+社工+义工”的模式,让流动儿童和家庭在家门口便可享受法律援助、文体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托管、就业指导、志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加大对流浪流动儿童的救助,让他们得到妥善安置。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市妇联也获得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获得中山首届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优秀奖。2014年,全国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骨干培训班在中山举办,全国妇联副主席赵东花对中山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给予了肯定,中山市在培训班上作了经验发言;“童心共筑中国梦”——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百场宣传收官演出暨中山市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成果展在我市举办,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林少春,省政协副主席温兰子,省妇联主席阎静萍亲临中山指导。中国文明网、省妇联网站、中山日报、中山商报等主流媒体都对我市流动儿童关爱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一)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
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团市委11个部门共同配合,从源头上推动关爱政策措施的落实;学校、家庭、村(社区)联动工作,使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中山生活学习;社会力量全方位动员,献爱心,送温暖,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家长互助组织均参与到流动儿童成长服务中来。
(二)流动儿童享受公平权利更加公平
教育公平、卫生保健、安全保障、家庭教育、医疗保险、贫困救助等工作重点,使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一起共享阳光,快乐成长。
(三)流动儿童人文关爱服务更加丰富
面向流动儿童的免费艺术培训、流动儿童合唱团、外来务工子弟艺术团、“让我玩”篮球训练营、乡村少年宫项目、“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活动、评选流动儿童 “百佳”和“千名”自强好儿童,每年超过100个人文服务项目以及全媒体多角度宣传,服务流动儿童达35万人次,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平台。
三、存在困难
(一)流动儿童享受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扩大广度和深度
目前流动儿童在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还很大,相关政策制定的均等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二)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低,其收入只能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导致流动儿童业余生活单调,社交网络简单,缺乏同辈支持网络。流动儿童对未来规划缺乏清晰认知,心理融入和归属感需要提升。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大力推动
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欠缺,使得这些孩子自幼缺少关爱与管教。特别是一些单亲或离异的家庭的流动儿童普通存在着行为偏差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后,中山市将着力健全“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在落实政策措施、丰富服务内涵、培育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
(一)落实政策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教育均等化。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扩优惠民工程,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探索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政策,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扩大市直属初中电脑派位范围,提高优质普高指标生比例,不断挖掘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潜力,提高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读公办学校比例,确保取得积分入读公办学校资格的非户籍人员子女和符合政策性借读的非户籍人员子女顺利入读公力学校。建议国家层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承担教育成本,以“教育券”的形式实现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推进积分入户入学。完善积分工作体系,根据城市承受力,稳妥确定积分入户、入学、入住保障房指标,提升积分管理成效。三是提升非本市户籍积分入学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比例。加大宣传力度,让流动家长知晓政策,积极参保。四是落实“中山市住房保障管理办法”(修订稿)中提出的“流动人员在申请公租房后还能同时申请租赁补贴”相关规定,提升流动人口申请公租房的比例。
(二)丰富服务内涵,加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度
积极围绕流动儿童及其家庭需求开展服务。一是面对流动儿童家庭家庭教育缺乏的问题,积极争取社会创新资金的支持,联合相关部门设计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服务项目,如开展家庭教育“1+3”关爱行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师对流动儿童家庭给予专业辅导。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帮扶流动人口家庭。开展“家教企业行”活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二是推进“婚姻家庭辅导室”项目在全市的全覆盖。推动各镇区加大财政投入,分别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引入社工力量,为流动人口的家庭提供婚姻家庭方面的咨询辅导;三是围绕流动儿童心理疏导、社区和城市融入等方面,开展各类安全教育、课业辅导、历史文化、体育娱乐的关爱项目,加强流动儿童对中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关注流动青少年中的特殊人群,开展调查摸底和多形式关爱行动。
(三)凝聚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化关爱服务格局
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发展关爱流动儿童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化关爱服务的格局。一是通过公益创投、项目竞标,引入竞争机制和专业化服务。强化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对社会组织骨干开展培训,加大社工人员对妇女儿童工作业务的熟悉程度,扶持其发展壮大。二是培育和壮大各类家长互助组织,以“儿童友好社区”、“妇女之家”等为载体,服务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三是扩大宣传面。利用微电影、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舆论宣传,扩大服务品牌的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