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追问手机偷流量事件:是谁闲着没事编软件偷?

13.11.2015  09:18
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事实上,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媒体追问手机偷流量事件:是谁闲着没事编软件偷?

   抓住偷流量的“沉默窃贼

  近年来手机“偷流量”的事件频频被曝光。近日,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的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目前,运营商一般不会和APP软件商达成流量分成协议。在这种背景下,谁是偷流量的“沉默窃贼”?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一位资深技术人员解释:除了技术缺陷,有些手机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通过控制后台,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骗取投资人的钱,“以钱套钱”。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发展,各种APP蜂拥上市,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愉悦的同时,也频频出现各种消费陷阱。一般情况下,黑手都是装在手机上的恶意应用软件。除了部分用户自主安装的软件偷流量之外,一些用不着却卸载不了的手机预装软件、恶意软件等,常常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运行,既有可能偷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又有可能偷消费者的流量、坑消费者的钱。

  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多是因为涉案金额较小,或消费者耗不起时间。事实上,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当前,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各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设定手机软件的技术标准和门槛,堵塞恶意软件进入手机的通道,推动清除霸王条款,解决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软件应用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发现一起重罚一起,让偷流量的“沉默窃贼”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