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献爱心真心真意涌真情——顺德区新一轮扶贫“双到”社会扶贫工作综述

21.05.2014  13:13
顺德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顺德社会各界和爱心企业通过认购爱心项目、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助医助学、慈善拍卖义卖、义务支教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据统计,2013 年以来顺德区社会各界参与各项帮扶活动16630 人次,共计帮扶资金1826.7 万元,近15 万名群众受惠,为顺德区圆满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实施重症帮扶,改善医疗条件,让群众“病有所医”。重大疾病是不少家庭导致贫困的主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组都是多方奔走,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帮助其尽早摆脱病魔的困扰,逐步实现脱贫。伦教工作组帮扶的贫困户吴国杰就具有代表性。48 岁的吴国杰是家庭的顶梁柱,三年前因双侧股骨坏死,丧失劳动能力,病情每况愈下,整个家庭几乎陷入绝境。在顺德区卫计局的推动下,刘明常务副局长的协调下,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主动请缨,与卫计局共同承担患者高达20 万元的治疗费用,于5 月13 日派车接回患者,并完成术前一系列身体检查,制定了治疗方案及后续康复计划,一条为救治英德患者而架设的绿色通道就此打开,吴国杰终于盼来了治疗救助,一家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潘东生常委得悉吴国杰情况后,当即表示捐出1000元,以表心意。区卫计系统干部也纷纷加入捐助行列,筹集7 万元用于手术。乐从工作组帮扶的贫困户陈洋富,5 岁女儿不幸双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若不及时手术,将会双目失明,但是本来就贫困的家庭负担不起近3 万元的手术费用,乐从工作组得悉后积极联系挂扶责任人岑健民及乐从医院,一起承担了医疗等各种费用,为女孩顺利完成手术,目前康复良好,视力逐步恢复正常。另一贫困户林桥灵3 岁孙子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症,两年多来靠定期进行输血排铁来维持生命,家中已家徒四壁。近期,经验证与其姐姐骨髓配型相合,急需安排做手术,但30 多万元的手术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除英德市工商联资助11 万元及医保报销10 万元外,还需15 万元左右。乐从工作组积极联系本镇家具协会、家具城商会及村居等爱心机构为贫困户捐款,帮助解决医疗费用。手术已于去年12 月底完成,患者正在康复中。还有北滘工作组通过珠江电视台“由我来帮你”栏目组积极联系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顺德爱心人士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帮助古滩村贫困户曾垂镜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做手术,手术的第一阶段已于1 月顺利完成,曾佑好的身体状况出现明显的好转,现休学在家静养,为半年后进行的第二阶段手术积极准备。均安工作组、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区公路局为2 岁烫伤小孩募捐近6 万元用于治疗,小孩已渡过危险期,正在稳定康复中。

顺德区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大多数卫生站医疗设备陈旧,就医环境差,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区委常委、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东生非常关注群众就医难问题,指示要求各工作组切实改善卫生站医疗设备和就医环境,被帮扶村至少有一个卫生站,帮助贫困户购买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真正解决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难题。据统计,各工作组投入209.8 万元新建卫生站19 个。龙江工作组充分利用顺德区中医院的医疗优势,对称架村卫生站进行改造,三次组织称架卫生站医务人员到顺德进行交流培训,并通过购置医疗设备、增设医务科室等,有效提升卫生站的医护水平和服务水平,卫生站也通过当地卫生部门验收,顺利升级为寨南卫生分院,实现了小病不出称架村,还能满足寨南片区6 个行政村16000余人的医疗需求。大良工作组在顺德酒厂有限公司、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筹资44.5 万元在同心村和寿江村新建卫生站,有效缓解982 户4825 人看病难问题。还与医院签订培训交流协议书,通过医务人员交流、义诊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容桂工作组配合当地为5 个帮扶村新建卫生站,实现五个村共15000 多人家门口就医。同时,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大良医院、桂洲医院、勒流医院等区内医院到英德、连南被帮扶村开展义诊送医送药活动20 多次,免费派送药物价值34 万多元,惠及群众4852 人。

二、扶贫先启智,让贫困孩子“少有所学”。

治贫先重教,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教育是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一是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东华镇内有幼儿园十多所,但除东华镇中心幼儿园是公办幼儿园外,其他均属民办幼儿园。这些民办幼儿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园舍、师资及设施设备配置等严重不足,加上幼儿园管理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致使办园水平不高,质量较差,特别是校车严重超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村内所有幼儿都能顺利入园,让村内的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北滘、陈村工作组在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北滘总商会、北滘青年企业家协会、广东盈峰慈善基金会、顺德区机灵电器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和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配合东华镇建设学前教育强镇工作部署,投入56 万余元对同乐小学、牛岗岭小学、汶潭小学、文策小学现有的教室、厨房、厕所等园舍进行全面改造,新购置一批教具、厨具、玩具,成立公办附属幼儿园,确保了300 多名幼儿按时接受优质、安全的学前教育。2014 年1 月,同乐小学附属幼儿园、牛岗岭小学附属幼儿园、汶潭小学附属幼儿园、文策小学附属幼儿园均顺利通过验收,被评定为英德市一级幼儿园。勒流工作组联合顺德区扶贫开发协会、勒流两新组织筹资32 万多元为万角小学、官坑小学新建电教室,安装风扇、100 张学生课桌凳,为每个学生发放“爱心书包”、以及文体用品。顺商学院总裁班分别在英德、连南两所小学捐赠设立电教室,还将组织两地学校孩子的对接交流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学习和交流,体验感受生活。顺德区各工作组共投入180 多万元改善薄弱学校20 间,向学校捐献各类学习用具价值达60 多万元。二是通过校际交流,义务支教,着力提升当地学校教学质量。伦教工作组突出教育帮扶,与英德市大站镇签订教育交流意向书,展开对村内没有小学,基础教育捉襟见肘的三个重点帮扶村为期三年的智力帮扶,通过组织品学兼优的在读学生走进伦教,开展体验活动;组织大站镇中小幼教师到伦教交流,建立两地院校定点结对帮扶机制,全力打造教育梦工程。陈村花城社区3 位从事一线教育工作达30 年的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到东华镇鱼湾中学义务支教,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涵盖青春期心理知识、女性生理健康和自我保护等,填补山区青少年对青春期知识的空白。并建立鱼湾中学与陈村碧桂花城学校友好合作关系,花城学校多位教师先后到鱼湾中学进行交流、培训、授课,共享教学课件等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填补了课件研究空白,有效提升了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师科研能力。大良工作组、杏坛工作组积极发动顺德的中小学多个班级,与寿江村小学、英红镇学校沟通互动,加强校际互动,做到资源互补,实现两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实施“阳光助学工程”,确保贫困学子不因贫辍学失学。大良工作组将教育作为促进贫困户长效脱贫的重要举措,按每人每年小学1000 元,初中2000 元,高中(中专)3000 元,大专以上5000元,每户最多资助3 个学生的高标准,对所帮扶的五条村236 户351 名在读学生发放助学款72.8 万元。还有许多爱心企业和爱心家庭自行组织到被帮扶村入户慰问,捐资助学。乐从供销集团到西牛镇金竹小学开展帮扶活动并成立集团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广东中辰钢结构有限公司义工队到望埠镇蓢新小学开展助学活动。热心人士陈先生组织7 户爱心家庭到寿江村开展爱心活动,捐赠近2 万元的爱心物资。顺德电视台、顺德口岸旅行社策划组织50 多个家庭150 余人到英德望埠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据统计,顺德区共投入助学资金140 多万元,惠及户数846户,贫困学生1214 人,确保了所帮扶村贫困户学生不因贫辍学失学。陈村工作组在实施“阳光助学”过程中注重跟踪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得知贫困户叶昌艮的长女叶春红为了减轻家庭重压义无反顾地将求学机会留给弟弟,自己孤身一人跑到珠三角地区打工帮补家里时,工作组和村委一起劝说叶春红,并资助解决高中三年学杂费用,日后考上大学也会多方筹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在重返校园报到的当天,叶春红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哽咽地说到:“我觉得自己9 年来学习到的东西都忘了,因为现在除了说谢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三、推进危房改造,消除泥砖房,让贫困户“居有其屋”。

去年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情况,下决心用五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住得安心。顺德区扶贫工作队积极配合清远市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切实推进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2013 年,顺德区投入1042.7 万元帮助完成住房改造661 户,实施整村推进及美丽乡村项目6 个。

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乐从工作组、区国税局投入250多万元帮扶金竹村上新湖村民小组进行整村拆旧建新,打破农村认为居住“有天有地”的整栋楼房建筑习惯,改建为小区化的多层套房,加大绿化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公寓式新村,受到英德市委高度认同,被认定为英德市美丽新农村示范点,并在建设工地现场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会议。北滘工作组帮扶的光明村,有一对兄弟,大哥林有平今年47 岁,一家五口居住在仅20 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弟弟林永平今年44 岁,育有一子一女,妻子彭兴喜是残疾人,患有精神病,需长期服药,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家庭均以种田务农为主要生计,去年的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 元。去年出现百年一遇的“5.16”特大水灾,造成他们居住的房屋大面积受浸,弟弟林永平的土坯房不堪一击,更被严重冲垮,只能暂住哥哥家中。面对这样的困境,原本并不富裕的两个家庭更是百上加斤。在帮扶单位顺德区委组织部的发动下,筹集善款12万元为两户贫困户进行房屋重建,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大良工作组帮扶的寿江村贫困户吴建浪,患三级智力残疾,40 多岁未婚,与82 岁的老母亲一起居住在90 年代建设砖木结构房屋。由于当年资金有限导致建造时质量欠佳,年久失修及连续几年遭遇风雨灾害,现屋顶出现许多裂缝,雨天漏水现象严重,并有倒塌迹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大良驻村干部为其申请危房改造资金35000元帮其加固房屋结构,消除安全隐患,去年年底已完成改造并入住。

四、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壮有所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顺德区扶贫工作队一直将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均安工作组根据当地实际,分别在三个帮扶村举办农业种养技能培训班,邀请科技农业种养大户授课,传授常见蔬果种植经验。并在培训期间对有种植意愿的130 多名贫困户发放了农作物复合化肥。并在“大丰收”帮扶项目中优先聘请有一定种养技能的贫困户,在家门口解决就业。工作组还组织三条村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贫困户赴顺德工厂进行现场参观学习,有6 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勒流工作组组织有意愿猪苗养殖的近100 户贫困户参加冬季养猪技术培训班,并充分利用上一轮扶贫“双到”成果免费向贫困户发放100 多头猪苗,价值8 万多元。并举办非农转移就业培训班,着眼于有偿参与扶贫项目建设,服务本村非农建设劳动。大良工作组先后在对口帮扶的五个村举办了农业培训班,向371 名贫困户传授农业栽培技术并派发2000 多包蔬菜种子。据统计,各工作组开展农业技能培训4308 人次,非农业技能培训2674 人次,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种养水平和农作物产出,300 多名贫困户参加各类扶贫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