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传统武术流传 修德强身砺行正风

19.06.2015  13:07

  迎着晨曦,黄坤城开始两个小时的晨练。从16岁上嵩山习武至今,34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在习武风气甚浓的汕尾海丰地区,黄坤城作为当地第一位从嵩山少林学艺归来的武术爱好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弱冠之龄成为当地名人。

  伴随着现代人对于健康的日益重视,武术的强身健体和磨砺意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2012年,汕尾市成立了武术协会,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融合发展,同时达到全民健身推广的目的。在2015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汕尾代表队共夺得6枚金牌,其中海丰县占了5枚。

  传统武术远传海外

  今年5月,刚结束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汕尾代表队几名外表相似的队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黝黑的皮肤、宽阔的额头、硬朗的轮廓。其实,他们是一家人,来自存义堂武术馆,是罗山拳的传人。比赛中存义堂斩获了1金7银16铜,并获得了集体项目二等奖。参赛的存义堂代表中,最年轻的是罗山拳第11代传人王学逸,他告诉记者,常常父子叔侄一家人一起去比赛,有时候家人还可能成为场上的对手。

  在海丰县城,存义堂以医馆的面貌出现。但在城东镇中沟村,一进村口,就可以看到罗山存义堂武术馆的锦旗在风中猎猎飘扬。

  记者了解到,罗山拳创始人是海陆丰著名南拳大师郭转,清乾隆六年只身往福建南少林学艺,学成回到海丰创立拳派,迄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罗山拳都以家族传承为主。而存义堂武术馆创立于1918年,是罗山拳派中重要的一支。如今的罗山存义堂,有着近百名传人,最年长的是79岁的王培鑫,最年幼的是他两岁半的曾孙。

  汕尾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黄坤城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罗山拳是海丰传统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海陆丰地区民间武术种类多,除了罗山拳,主要流派还有刘阿梅吞吐拳、蔡莫派等30多种拳术。其文化继承了习武强身、除暴安良的传统,实用性强,传布甚广。除广东各市县,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外,在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国家,都有海陆丰的武术传人,许多武馆像存义堂一样传承了上百年。

  黄坤城在家乡学了两年之后,恰逢1981年嵩山少林武术专业学校首届向全国招生,16岁的黄坤城成为海陆丰地区第一位前往嵩山少林学艺的人。电影《少林寺》次年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少林武术热潮,在习武氛围浓厚的海陆丰地区尤甚。还没学成归来的黄坤城,名气在家乡已经不胫而走。

  3年后,从少林武术专业学校出师毕业的黄坤城,又前往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了一年的理论学习。1985年,刚满20岁的他学成回到汕尾,已名声大噪。海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等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作为特邀武术教练。

  收徒不收学费重人品

  回乡后的黄坤城和海丰县体育局商量筹备在海丰地区开办专业武术培训班,但却引发了担忧:学了专业武术之后,年轻人会不会惹事生非?

  在黄坤城看来,这是对武术最大的误解。“习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绝非争勇好斗。无论哪家哪派武术,都十分重视修养武德和端正武风。”黄坤城越发觉得有责任扭转这一偏见。他最终说服相关领导,在海丰、汕尾地区先后开办起了专业武术培训班,30年来累计教过上万名学生。

  学艺先识礼,习武先明德。和黄坤城有着同样态度的,是罗山拳第十代传人王捷坚。他说:“有人会说海陆丰民风彪悍,是因为武风太盛。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忽视了传统武德的修养,只学了皮毛的拳脚功夫,才会出现打架斗殴、欺凌弱小这样的坏现象。这其实是扭曲了武术本原的精神。

  正因如此,存义堂收受外姓弟子,从来不收学费,而将人品和武德作为了选择传人的第一标准。自存义堂武馆创立之初,便同时有了存义堂医馆。随着社会法治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存义堂的主业早已转移到了医药行业,而练拳则是业余强身、传承祖训的活动。

  坐落于海丰县城东镇的德源文武学校,创办人卓剑锋也是习武之人。从福建一所知名文武学校毕业之后,他便梦想着在家乡开办海丰人自己的文武学校,并于2006年梦想成真。现在这所学校从学前班一直到初中十个年级,一共有1600名学生,其中文武生270人。

  文武生除了正常的学业之外,采取全封闭的寄宿形式,课余学习少林武术。而它的特色在于,所有的文武生首先都要学习《弟子规》。卓剑锋将自己的3个孩子也都送进了自己的学校里上学。让他得意的是,早期的一名学生踏进大学之后,某一天突然来电致谢。“这位学生告诉我,走进大学后,深刻感受到此前学到的规矩、礼教都是受用无穷的,而身心的强大更让他自信”。

  传统武术焕发生机

  从2012年汕尾市武术协会成立到现在不过短短3年时间,汕尾地区的武术代表队在近年来的大小业余武术赛事中,屡创佳绩。在2015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汕尾市共夺得6枚金牌,14枚银牌、2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其中海丰县代表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6枚。

  海丰县文体旅游局体育股负责人高斯告诉记者,市民学习武术的目的正从过往的防身转变为如今的健身,这反映出的是市民对于健康的重视,而文体部门也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在大众群体之间的发展。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底,海丰市民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高斯还介绍,海丰的12个主要传统武术流派中,刘阿梅拳和罗山拳均已申报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第五届国际武术界散打大赛在香港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运动员在这个舞台上搏击。已经42岁的黄坤城也报名参赛。“散打大赛不同武术套路比赛,选手都是年轻人,当时许多人都劝我放弃这个疯狂的念头,他们说我已经名声在外,而且拳怕少壮,何必再以这样的年纪去参加这种竞技赛事。但我就是想挑战自己,也想证明自己。”最终黄坤城获得了80公斤级的季军,在最后一场对决中,他击败了一名27岁的俄罗斯小伙。

  存义堂的王培鑫老先生,更是以将近八旬的年纪,坚持武术锻炼。在存义堂的院落里,时常有弟子闲暇时练武,而王培鑫仍会不时指点着他们的动作。

  “身体的强健,不畏挑战的勇气,不轻言放弃的意志,这些才是武术所带给我们的财富。”无论是兼修套路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黄坤城,还是传统海丰武术存义堂的传人,都希望将真正的武术精神传播出去。

  骑行观察

  武术带来的刚健之美

  海丰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外界关于海陆丰地区民风彪悍的误解,或许源于这片地区习武风气浓厚。海陆丰地处沿海,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反侵略的前沿,习武其实是动荡的客观环境下民众对于自保的需求。


  事实上,能打并不等同于野蛮,武风盛行并不是一件粗蛮之事。恰恰相反,在海丰传统武术中,习武讲求的是“德行为先”,绝不欺凌弱小,绝不轻易动手。而海陆丰地区过往的历史中,出现过一些争勇好斗之事,那是少数品行不端的人败坏掉了淳朴之地的名声。也有人认为,一些地方治安问题被过度放大,也令习武传统“背了黑锅”。

  如今,全民习武的境况在海丰地区已不复存在了,但习武传统仍继续流传,武术的内涵也在改变。在乡村,过往的宗族式武术传承延续至今,甚至远传海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城镇,更侧重健身与观赏的现代武术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武术培训班、文武学校,砥砺孩子的意志,锻炼一副强健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