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筷子”情结

23.11.2018  20:07

题:海外华人的“筷子”情结

近日,意大利品牌Dolce & Gabbana(杜嘉班纳)发布的“起筷吃饭”宣传片中,将中国的“筷子”称为“小棍子状的餐具”,语气充满着不尊重,引起海外华侨华人的负面评论。尽管在异国他乡定居多年,不少华侨华人仍保持着使用筷子的传统习惯。

一双筷子,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感和记忆。

新西兰华人曾险告诉记者:“从小,爸妈就教我如何使用筷子,不仅给予我关于中餐美食味觉的启迪,还在言传身教中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他还记得妈妈曾教他,“吃饭就要热热闹闹,多个人多双筷子”,“筷子不仅用来给自己夹菜,用公筷分餐体现了家人之间的感恩与分享。

到新西兰定居以后,虽然刀和叉在西方餐饮中使用更为普遍,但曾险只要一拿起筷子,便睹物思情,想念起家乡的味道,从内心升腾起一种亲切,一种平凡而熟悉的归属感。

一双筷子,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早在三千年前,筷子已经出现在华夏祖先的生活中,用以辅助进食,“”“”“”这些字便是“筷子”说法的原型。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了天和地。使用筷子必须两根配合,这叫一双,正好与中国人太极和阴阳的理念相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且不怕高热、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

可是,不少人只看到筷子的工具属性,忽略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筷子博物馆馆长蓝翔40年来收藏了两千双筷子,并且曾经拒绝外国藏家用两百万买下全部筷子藏品的提议。

一双筷子,架起中西方文明互鉴的桥梁。

美国福建烹饪协会会长郭克赐上世纪90年代漂洋过海,在纽约唐人街开起中餐馆。那时,外国人吃中餐也拿刀叉,他被外国食客问及最多的问题便是,筷子应如何使用?

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郭克赐与千千万万海外中餐从业者、推广者一道,耐心地教食客们使用筷子,并讲述中国人用筷子的益处、禁忌和风俗。

如今,郭克赐告诉记者,全世界各大中餐馆内,许多外国人一坐下便使用起筷子来,还有不少外国人以会用中国筷子为荣。

2018年,英国还专门为东亚美食而设立了“金筷子”大奖,该奖的联合创办人Lucy Mitchell、Sarah Lewis表示,中餐和其他东亚美食需要为主流社会所认可,通过设立奖项,让大家一听到“筷子”就能联想到中餐在当地的繁荣发展。

作家冯骥才曾作诗:“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历程中,请再多一些理解与互鉴。(完)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