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高层深圳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新网深圳5月15日电 (记者 郑小红)一群海外的华文媒体人,15日聚首深圳侨商智库研究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华文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海外华文媒体人,是应深圳市侨办、侨联之邀,前来参观第11届文博会及海外华媒高级研修班的媒体社长、总编及高管,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40人。
日本大大小小的华文媒体大约有30多家,《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总编丛中笑说,他们夫妻两人办报15年,有眼泪、有欢乐、有高峰、有低谷。
丛中笑的妻子黑濑道子是日本人,同时也是这家报社的社长。丛中笑说,报纸从一开始就是中日文同时发行,因为黑濑道子是纯粹的日本人,所以她能够用日本人的眼光来宣传中国、介绍中国。
第11届文博会一开幕,葡萄牙《葡新报》就发了整版的文章,该报社长马丽梅说,我们的报纸很小,但是小有小的好处,就是效率高。目前海外媒体处于艰难时期,但“一带一路”把很多国体带进去,这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舞台,希望中国的“一带一路”能够落实贯彻到沿途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
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总裁赵金川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故事应该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也会越来越有受众、有市场。但纸媒、平面媒体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国际日报》已在香港注册了网络媒体,还将在印尼、洛杉矶建立平台,进行连接,紧跟新媒体的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非洲华文传媒集团总裁南庚戌介绍说,集团旗下拥有超过8家的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视频等传媒平台,使用语言超过7种。是非洲传播平台最多、语种最全、涉及国家最多的传媒集团。
他说,华媒传媒应当做当地听得懂、看得懂、读得懂的媒体,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为此,应该实行本土化、全媒体和公司形象战略。而本土化是传播成功的关键,包括人员、语言、内容、运营等的本土化,让媒体产品和服务当地受众的需求,产生共鸣,达到有效传播。
年仅25岁的澳大利亚《今日传媒》集团编辑殷波,是新生代的华侨,其所经营的网站日点击率超过2万,让人感到海外华文媒体的后继有人。
82岁高龄的《墨尔本日报》副社长黄惠元认为,应该深入研究当地社会,有针对性地提供读者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论坛主持人、日本《新华侨报》社长蒋丰说,事物有变,有不变。互联网时代下,变的是传播形式和手段,而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华文媒体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