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下沉东莞滨海湾新区开展外业检查
■昨日,国家海洋督察组一行在市领导喻丽君的陪同下到滨海湾新区开展外业检查工作 记者 郑志波 摄
全面依法高标准建设滨海湾新区
东莞时间网讯 12月13日,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副组长、国家海洋局政策法制与岛屿权益司副司长樊祥国率督察组一行,下沉东莞滨海湾新区开展外业检查。樊祥国深入东莞滨海湾新区、虎门威远岛西南侧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虎门景观放生平台)等地,详细了解滨海湾新区粤港澳文化街、深圳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基地项目、红树林、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救护基地建设等情况,对东莞贯彻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市民群众比较关切的围填海及海岸线建设等问题开展外业检查。副市长、市迎接国家海洋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喻丽君陪同检查。
为红树林建座湿地公园
在滨海湾新区,樊祥国率督察组一行认真听取了区域规划、交通规划、填海项目等情况汇报,并详细询问了滨海湾新区的填海区项目范围线、海岸线、国土线、滨海湾新区红线等情况。
据介绍,目前,滨海湾新区管委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建设的有效建议方案,将以“营造绿色生态的公园城市”为构想,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计划依托蓝脉绿网,打造“1+3+4+10”的公园体系,即打造1个中央山地公园、3个海绵湿地(滨海湾公园、都市田园综合体、红树林湿地公园)、4条生态廊道(太平河、磨碟河、茅洲河、长安新河生态廊道)和10个邻里公园,建立全域公园体系;初步规划公园绿地、农林用地和水系总面积达43.8平方公里。
此外,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计划打造串联“山海河田”的景观长廊。初步计划构筑1条贯通全域的“山地—田园—湿地—滨海”全要素景观走廊,突出新区的景观风貌特色。计划落实26公里的生活和生态岸线,建设滨海生态岸线、滨海生活岸线、生产岸线。
其中,滨海湾新区建设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将现有的300多亩红树林面积扩大至1008.53亩。届时,零散、杂乱地分布于沙涌、苗涌和龙涌三条河涌沿岸的红树林,连同磨碟河和孖斗涌区域、沿东宝河西岸临近一期填海项目区域的红树林连成一片,成为东莞名符其实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全面依法合理开发海洋
在滨海湾新区粤港澳文化街项目工地,樊祥国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步行深入项目用地现场,查看围填海规划及建设情况。
据介绍,位于滨海湾新区的粤港澳文化街项目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填海约22公顷,成为滨海湾新区首个取得海域使用权的项目。滨海湾新区的用海项目申请工作始于2008年,随后跟随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历经十载,滨海湾新区在用海方面取得突破,成功获得首个海域使用权证书。
根据用海有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需对特定海域进行连片开发的,应编制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并报国家海洋局审批,2008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主动与原长安新区管委会对接,多次专题研究,举办数次专家咨询和评审会,结合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远景,共同推进滨海湾新区有关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编制工作,尽量既符合国家和省用海政策,又符合东莞市实际发展需要,坚决落实全面依法合理开发海洋。2012年以来,全市经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项目6宗,经市政府审批的用海项目11宗,这17宗用海项目均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昨日,喻丽君向督察组表示,滨海湾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依法合理开发海洋,切实加强辖区内河流湖涌的整治工作,认真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美丽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东莞滨海湾新区。
据介绍,国家海洋督察组下沉东莞督察工作期间,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把脉体检、开方督办”的定位,根据实地调查核查情况,进一步理清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帮助东莞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并从这次督察查摆的问题中认真总结经验,帮助东莞进一步健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系统提升“管海”“护海”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