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马海涛教授谈新常态下我国财税改革热点话题—— 深化财税改革需要透明预算

16.06.2015  17:39

  ■  本报记者/赵慧  张志清 

  昨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教授应邀做客“阳江周末大讲堂”,以《新常态下我国财税改革与发展》为题开讲。马海涛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读了我国财税改革新要求、我国经济“新常态”、财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财税改革思考等热点话题。 

  □  新要求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今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个年头,其中一个最大变化,是要求政府所有财政收入进预算。”讲座一开场,马海涛就将去年以来国家的重大财税政策梳理一遍。他说,从1978年至今,在放权让利、制度创新、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等不同阶段,财税改革都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先行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何体现?马海涛指出,财政是庶政之母,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与保障。 

  “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何为现代财政制度?马海涛解读,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仍然是财政的公共性,财政要通过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现代财政制度是法治财政,公开、透明财政,民主财政。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马海涛说,到2015年,县级以上财政预算单位将全部公开预算,公开是基础,透明是让人看得懂。 

  □  新常态 

  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 

  “新常态”的提出综合了哪些方面的因素?马海涛认为,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我国外部需求的萎缩;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步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我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等方面,都在其列。 

  “为什么大家手中有钱却不敢消费,而是存到银行,因为养老缺少保障。”  马海涛说,在养老、就业问题突出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特别是养老负担加重情况下,政府必将向民间购买养老产品。他指出,“新常态”经济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  新挑战     

  财政收入低位增长加剧收支矛盾 

  财税改革是全面深化社会经济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马海涛说,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而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将是深化财税改革的三大任务。 

  新形势下必有新挑战,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2.9%,2013年为10.2%,2014年为8.6%,2015年确定为7.3%,2015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2%;考虑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影响,同比增长1.7%。马海涛认为,财政收入低位增长已成为常态化,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压力很大,如必保支出、决定达标支出、托底责任支出、各激励奖补支出、越位支出等。 

  □  新认识   

  推进市场化改革规范政府行为 

  “如今,从上到下都在讲PPP模式,那究竟什么是PPP模式?”  马海涛说,PPP模式是一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筹资模式,而是经营管理模式,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PPP自始至终得体现契约精神,这是一段婚姻,而不仅仅是婚礼,得靠经营。”  马海涛认为,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市场扭曲现象,从而规范政府行为,是改革财政的治本之策。 

此外,在财税改革中,还应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规范财政支出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绩效;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修围墙、控风险”马海涛指出,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上,要明确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和举债程序,对存量债务实行“摸清家底、分类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及完善应急处置等管理体制。
 
 
编辑:苏俊源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