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海珠中小学生今后在本区就可以学农了!
大洋网讯 今后,广州尤其是海珠区的中小学生学农,在市中心的海珠湿地就能实现。
10月16日,海珠区教育局和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为海珠湿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作为海珠区首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海珠湿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设计小学、初高中的模块化、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海珠区优秀学科教师团队与海珠湿地导师团队共同打造一支150名劳动教育导师队伍。
“海珠湿地实验学校”颁牌仪式
龙潭小学生饮“头啖汤”,湿地生态观察与农耕劳作相结合
当天,海珠区龙潭小学的90多名师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有趣的观鸟活动”和“湿地昆虫旅馆”两个劳动教育体验课程。
“我要多加点甲虫爱吃的树枝”,海珠区龙潭小学陈同学边说着边将竹子、木材等堆积起来,把香茅、芦苇捆成一捆,再加了些干枯的树叶点缀,就这样,湿地昆虫们的旅馆就建好了。
据海珠湿地工作人员介绍,海珠湿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方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挖掘垛基果林农耕文化特色、结合自然观察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根据年龄特点,设计小学、初高中的模块化、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地导师是由海珠区优秀学科教师团队与海珠湿地“雁来栖”导师团队共同打造一支150名劳动教育导师队伍。在基地同学们可以学习到简单的湿地生态观察,基本农耕工具的使用学习,以及果蔬栽种、稻田劳作、系统的园林管护、种植规划,实实在在开展劳动技能学习与农作实践课程。
小学生在海珠湿地公园内合作制作昆虫屋。
海珠区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
记者了解到,10月15日,由广州市教研院和海珠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市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海珠区现场会就在海珠湿地举行。全市各区劳动教育教研员观摩了海珠区劳动教育课例展示及经验分享活动。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从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海珠区教育局出台了《海珠区教育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围绕“美好生活,劳动智造”的主题,《实施方案》打造“一核两翼三维”模式,着力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海珠劳动教育新体系。谋划推进“多元并举”劳动教育课程、“知行合一”劳动实践活动、“整合共享”劳动实践基地、“精神涵育”劳动文化、“多维评价”劳动评价制度“五大行动”,推动海珠区劳动教育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具体做法是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做好劳动教育在各学科专业中的有机渗透。将劳动教育要融合到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劳动实践环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使学生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观念,并乐于投身劳动实践,创造美好生活。
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支撑,拓展劳动教育时间、空间。重点挖掘海珠区“一湖一地一区四馆”特有资源,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建立海珠区新时代劳动教育共享资源库。共建海珠湿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次新的有益探索。
小学生在海珠湿地公园内合作制作昆虫屋。
这个湿地积淀珠三角千年果基农业文化
海珠湿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公园总面积1100公顷,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最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丰富多样的湿地动植物资源,目前已记录有维管植物630种,其中乔木165种,灌木88种,草本325种,藤蔓52种;动物共583种,包括鸟类178种、昆虫96科285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2种、哺乳类8种、鱼类17科58种、底栖动物29种,这些动植物资源都是湿地劳动教育课程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海珠湿地积淀了珠江三角洲湿地千年的果基农业文化,富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其农耕基地更是浓缩了传统农业智慧科学的桑基鱼塘模式,并在原有基础上进项恢复、改建和完善,加上先进地育苗和灌溉,使其成为都市农耕田园的代表,收集引种了许多岭南地区已经绝迹或少有种植的当地土生农作物品种,传承了岭南地区传统的种植和留种方式,成为难得的岭南农耕科普和体验基地。海珠湿地是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和全国自然学校试点单位。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廖靖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苏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