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公布人普数据分析,总体呈现“东增西减”

13.06.2021  09:52

大洋网讯 6月12日,海珠区统计局和海珠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海珠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以及数据解读。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州市海珠区常住人口为1819037人。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586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0374人,增长16.70%,年平均增长率为1.56%。全区共有家庭户757207户,集体户56019户,家庭户人口为1649164人,集体户人口为16987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1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5人减少0.47人。

数据解读”指出: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海珠区人口的基本状况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彰显出十年来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总量位居全市第四

2020年海珠区常住人口为181.90万人,排名全市第四,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简称“六人普”)155.8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03万人,增长16.70%,年平均增长率为1.56%,较前一个十年下降0.78个百分点。

海珠区人口密度为20122人/平方公里,比“六人普”的17242人/平方公里提高2880人/平方公里。

与十年前比,海珠人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总量持续增长,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是海珠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交通路网完善,经济发展迅速,城区环境不断改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吸引更多人安居乐业;

二是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使海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持续提高。

大学文化人口比重高于全市水平

十年人口的变化还带来质量的提升,从受教育程度看,海珠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83万人,占比为29.04%,高于广州市(27.28%)、广东省(18.22%)和全国(15.47%)水平,文盲率由2010年的0.76%下降为0.37%,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与“六人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3112人上升为29042人,比广州市(27277人)多1765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1.39年提高至为11.79年,两项指标排名均位居全市第四。一方面得益于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高等教育普及;另一方面,优质企业扎根海珠,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推动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总体呈现“东增西减” 东部吸引力日益增强

从人口分布来看,各街道人口发展各异,总体呈现“东增西减”的特点。与“六人普”相比,琶洲街道增长居全区第一达1.36倍,占全区比重从“六人普”的1.92%提升至3.89%;南洲街道增长90.51%,比重从5.44%提升至8.87%;华洲街道增长78.31%,比重从3.19%提升至4.88%;赤岗街道增长38.88%,比重从7.38%提升至8.78%。南华西街、海幢街、昌岗街与“六人普”相比分别下降12.20%、7.14%和6.03%,比重分别下降0.61、0.82和1.23个百分点。

随着海珠区发展重心逐步向东中部转移,特别是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速形成,大量就业岗位涌现,年轻劳动力相继流入,海珠区人口向东部集聚趋势较为明显。

少儿人口比重提高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海珠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1.32%;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1.75%。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40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00个百分点。一方面,受生育政策调整、生育观念转变影响,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持续发展,老龄人口健康状况改善,规模增长。

十年来,海珠区人口形势悄然变化,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人口流动活跃,劳动力规模较大。但也面临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扩大、幼儿比例较低等方面的挑战。本次普查全面摸清了全区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反映了海珠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进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结合“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全区公共配套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文/表: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