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书香品人生

23.10.2014  13:20


廖传宝在书柜前向记者介绍这些藏书的历史。 (林翔 摄)

  ●本报记者   张柯

  闲暇时分,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手机、鼠标转而拾起一本厚重的老书细细品读?工作忙碌,谁还能将报刊杂志内的好文一一复印装订成册,留作日后再翻阅?在市民廖传宝家中,书柜成了家里最常见的家具,收藏各类书籍多达2万多册。弥漫着浓郁书香气息的廖家也成为新晋全省“优秀书香家庭”。

  爱读书,

  “小小胡椒辣过姜”

  廖传宝的父亲小学文化,母亲则是初中文化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夫妻俩每个月一共30多元的工资,却供4个子女完成学业,还出了两位大学生,廖传宝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父母的教诲,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出门去学校时“好好学习”的叮嘱。但廖传宝与书的结缘却是从初一开始。

  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他都要赶到凌风东路的新华书店里读书1小时才回家。当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廖传宝入读初中后获得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每个学期能领到1.5元至2元的补贴。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他就一头扎进了每天上下学必经的新华书店看书、挑书,第一次给自己买了本书。由此也开启了藏书之旅。“别看只有2块钱,当时一本书一般卖2角、3角,一个学期也能买上好几本喜爱的书。”如此,廖传宝家里的藏书从无到有,越来越多,老师们也赞其“小小胡椒辣过姜”。

  喜藏书,

  家中书柜一排排

  记者在廖传宝家中采访时,其正谋划着将原有的书籍资料进行“迁移”,家中各处都能见到临时堆放、纸箱存放和书橱保存的书本。尤其是书房基本被填满,6架书柜沿着墙壁一字排开,还有成摞的书籍摆放在地上,只留一条便道通行。而这仅是廖家2.4万册藏书的一部分。由于11架书柜早已“满员”,他也计划着再购置5至6架“后援”。

  “我初二时做的第一个书柜,到现在已经34年。”廖传宝指着一个普通的实木书框告诉记者,由于家中书籍越来越多却无处摆放,一直羡慕新华书店的书籍能整齐排列在书架上。“因为买不起全新的书柜,我父母就自己去买木料,请一位做木匠的邻居参照书店的样式加工。”尽管廖传宝工作后开始有能力购买新书柜,但是这款老书柜仍一直使用至今,当年翻阅的书也都一一保存。

  痴好书,

  出门在外先买书

  而廖传宝对图书的痴迷,也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摘报、记录心得、撰文投稿……他不仅是家里的移动书橱,在工作上也是笔杆子,有统计的区级至省级各类奖项就超过60项。工作上的肯定,精神上的富足,让他一如既往地继续行走在读书的路上,并描绘出一幅读书、购书地图。

  “我出差到广州时,最常去的就是广州购书中心、北京路新华书店和南方人才市场附近3家私人图书馆。”提起哪家书店倾向何种类型的读物,廖传宝如数家珍,“出差在外我也总要挤出一天时间去书店。”即使是出门旅游,他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书店看书、挑书,返程的行李箱里装得最多的也都是书籍,朋友同事都笑他“书本多过衫裤”。在廖传宝的带动下,妻儿也对读书乐此不疲。每晚8至10点是一家人的看书学习时间,共享阅读好时光也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幸福“习惯”。其妻子吴鸥在教师岗位上屡次获得表彰,孩子在校多次被评为“文明学生”等荣誉。如今,书香四溢的廖家也成为亲朋邻里爱去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