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成趋势

14.04.2016  07:41

原标题: 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成趋势

  日前广发银行与国际知名调研机构携手开展了“中国个人消费性贷款调研”,挖掘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调查发现,互联网模式成消费金融创新热点。记者注意到,虽然阿里、百度、京东等消费金融巨头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但商业银行也并未安于现状,而是纷纷主动拥抱互联网,寻求消费金融业务新突破。

   互联网贷款渠道成首选

  广发本次调查显示,个人客户选择消费信贷产品时,审批放款速度、利息水平和信贷额度成为其首先考虑的三个因素。其中,七成客户希望能在一周内拿到贷款,而3-20万元单笔信贷金额可满足80%以上消费信用贷款客户的需求;同时,互联网模式成为高效信贷审批平台的最佳选择;77%的个人客户首选网络渠道获取消费信贷产品信息,而偏好网络信贷申请方式的客户比例正在急剧增加。

  广发银行总行零售信贷业务部总经理陈春文认为:“在消费金融领域,客户对审批高效、随时随地可用的信贷产品需求很大。

  管理层也已经注意到消费金融的互联网趋势。近期,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政策端对消费金融的新发展予以了肯定。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意见》强调可在“风险可控并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第一次从入口上提出了“远程开户”的可能性,从政策端对新技术在消金业务上的应用和推广作出了肯定。

   银行纷纷转战线上业务

  随着线上消费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预计2020年个人消费的线上渗透率将达20%-30%。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增速超过200%。线上业务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必争地,但同时,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也为线上审批和线上风控带来全新挑战。

  分析人士表示,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其所拥有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点和线下触及能力的绝对竞争优势正在慢慢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线上场景的争夺正变得日益重要。风控和数据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线上消费场景则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占领将成为两者的竞合重点。

  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近两年已经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的道路上有所行动,去年6月,工行率先成立了国内银行业中首个“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整合全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

  去年7月,中国平安公布了最新的平安普惠战略,发力消费金融市场。平安普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就在平安普惠的战略发布会上称,到2018年,平安普惠总计覆盖人群将达到2500万,其中2000万来自线上平台,500万来自线下营销。

  广发银行2014年底推出了国内首个可受理所有个人客户信贷申请的互联网贷款产品——“E 秒贷”,全面落地互联网+个人信贷策略。“E秒贷”实现全线上申请,以便捷的流程、业内最高效3秒预审批以及随借随还等优势,获得市场肯定。“E秒贷”推出仅一年来,已有超过15万客户完成预审批。

   消费金融从线下走向线上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为传统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及垂直行业领先公司三大主体。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涌现出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使消费金融不再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独占。从京东白条到蚂蚁花呗,从百度有钱到快钱快立借,这些消费金融巨头无一不是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基因和线上消费场景。

  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主要是车贷、房贷、信用卡“老三样”,只是因为有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才使得更低额度、更大覆盖范围的消费金融得以成为现实。业内人士分析,银行系消费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高效的风控体系和庞大的线下分支机构网点资源。而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的丰富的线上消费场景无疑使其在获客入口上具有天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