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文: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多重意蕴

07.07.2023  12:10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高度升华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伟大实践,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回顾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结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党历来注重这“第二个结合”,以“承继珍贵遗产”“通过民族形式实现”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追求,不断推动二者融会贯通向前发展,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时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的形式结合起来,为党的理论创新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两大任务”不仅包含着“两个结合”的思想雏形,而且揭示了“两个结合”的内在关系:“第二个结合”不是独立于“第一个结合”额外的要求,而是对“第一个结合”的强调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这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内在要求。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从翻译、引用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著作,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理解、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采取中国方式、运用中国话语,充分诠释其进步性内核,不断内化为中国人自身的思想力量。在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紧密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渗入中国人民的文化血脉和民族记忆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和“”,是中国人自我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所在,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所在。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昂扬的文化精神、文化自信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但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二者的结合,既在于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更在于都有向彼此展开的需要和能力。   在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需要和能力。自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明确了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展现出博大的世界情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注重与各个民族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世界化需要和能力所赋予的理论自觉。正是秉承这一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人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通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扩展,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需要和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沉重危机,中华传统文化迫切需要现代转型,使之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启迪下,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得以重新认识、检讨、批判传统形态的中华文化,以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事实证明,即便是身处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是“博物馆中的历史收藏物”,也绝非远离日常生活的“遗产”,而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赖以创新的宝藏,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和传统智慧,推动人文与精神、科技、自然调适顺遂地健康发展,为当今中国和人类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要有历史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比如,在倡导变革和开放精神时,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在倡导家国情怀时,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借鉴“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等,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主潮、思想旗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在“同情地了解”中华文明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内在逻辑、实现路径,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凝聚起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坚持科学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他多次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这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待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对优秀成分进行合理吸收,对糟粕内容予以批判扬弃,既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复古主义,也不能采取全盘抛弃的虚无主义。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造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挖掘和汲取那些在现时代仍然有价值、生命力、影响力的“”的东西,将其转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内容,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性格和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构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