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萍:深化广东与海上丝路国家经贸合作

27.04.2015  20:34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了我国各区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及发挥的角色作用。广东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省,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要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充分发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地区的作用,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及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带一路”战略下深化与海丝各国的经贸合作具有巨大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深度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战略空间的新型纽带。广东有着同海上丝路国家开展经贸活动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近年来与沿线各国特别是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要素互补的区域大市场和产业协作初步形成。海上丝路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跨度大,与广东有很强的互补性,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使得双方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合作空间。

深化与海丝各国的经贸合作是广东传统制造业寻求新市场空间的战略要求。广东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面临加工制造产品亟待转型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困境;而海上丝路沿线多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作为新兴经济体拥有巨大消费潜力。广东加速与这些国家形成制造业价值链重构,将有助于破解传统制造业的资源和市场瓶颈,获得产业发展的国际空间。同时,密切与沿线国家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合作,也是广东加快切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与新加坡等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重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对接,将有利于改善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拓展海上丝路经贸合作新内涵:三大创新

广东深化与海上丝路国家的经贸合作,要以“共促转型、共育产业、共拓市场、共赢发展”为战略取向,共同加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产业链链际合作,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双向对接,全面整合,联手开拓亚太乃至整个国际市场,打造互利共赢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并使广东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

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全面融合创新。广东与海上丝路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应从之前的一般贸易转向产业链全面融合,在更大范围优化布局产业环节,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以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重构制造产业链国际优势。鼓励制造企业采取“核心零部件+出口组装厂”模式,将关键技术研发与零部件生产留在广东,而将下游组装与营销布局在海上丝路国家,并以投资带动零配件、成套设备的出口。鼓励广东企业重点在中南半岛国家进行“下游产品-上游产品”捆绑投资,与当地企业形成生产配套网络,展开链际合作。

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并携手新加坡等地,推动在旅游、物流、金融、商贸等行业建立覆盖沿线国家的市场网络,提升服务贸易水平。

在更高层次上“引进来”。利用新马泰等国在机电设备、汽车、石化等行业相对富余的资金、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园区发展经验,吸引其来粤投资经贸项目。

协同研发与新业态共育创新。广东与海上丝路国家(地区)应改变过去基于生产环节配套的垂直分工模式,推动面向产业对接的研发合作及新兴业态的共同培育。

面向产业对接的协同研发。主动纳入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体系,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农业、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搭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深化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的研发合作。

打造海上丝路创新创业中心。凝聚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创新资源,规划创新链节点,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平台,吸引沿线跨国企业来粤设立研发中心,吸聚科技领军人才到粤工作与创业。

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广东高科技企业与新加坡、印度等沿线国家的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补合作,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契机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联手切入全球产业链高端。

环南海经济圈与海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创新。以环南海经济合作圈为突破口,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全新的海洋经济合作开发格局。

共建跨区域合作的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在东盟“10+1”框架下,发挥南沙、前海、横琴等开放平台的作用,推动广东与南海周边国家(地区)共同打造“南海海洋产业国际集聚区”。深化与印尼等国在油气开发、远洋渔业等领域的合作,与新加坡等国共同培育深海能源产业。

        联手打造港口物流大通道和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以广州港为核心、以大通关为支撑、以珠三角港口和东盟港口为节点、覆盖海上丝路各国(地区)的海运大通道。推动广东自贸区与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政策对接,力争在服务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吴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