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是最强“刺激”

06.08.2014  15:44
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式刺激”,释放因体制机制障碍而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和活力。

  □ 通过出台“强刺激”措施人为拔高市场最终需求,可以短暂维持经济增速,长期却难以为继。

  □ 关键是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式刺激”,释放因体制机制障碍而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和活力。

  上半年,在关于如何应对经济下行的讨论中,要求政府出台“强刺激”措施的声音不绝于耳。即便我国经济已呈现止跌回稳、整体向好态势,仍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动力不强、信心不足,只有通过政府加大投资、扩张信贷、财政补贴等“强刺激”措施,才能激活市场需求,将经济拉回正常轨道。

  这种貌似理由充分、实则危害较大的观点,并未影响到决策层的宏观调控。实际上,通过出台“强刺激”措施,人为拔高市场最终需求,即便可以短暂维持经济增速,长期却难以为继。特别是我国经济既面临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挑战,又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性难题,盲目出台“扩投资”、“松银根”等“强刺激”举措,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激活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还会进一步扭曲市场运行逻辑,为发展留下更多隐患。

  综观今年以来出台的各项措施可以发现:所谓的“强刺激”举措已经被排除在政策选项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改革式刺激”措施:即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通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实施一系列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政策举措,寻求促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多重目标的达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简政放权”仍是政府自身改革的突破口。今年以来,国务院和各地政府保持简政放权力度不放松,继续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以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例,由于企业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年检制改为年报公示制,市场的经营和投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便利,全社会新增企业数量逆市激增,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稳增长过程中,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仍是关键。但这里的投资必须是有效投资,而非盲目投资。政府从改革企业投资主权开始,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实现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一方面,通过项目招标、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促进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等,重点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这些在改革中实现的投资,既有利于提升经济景气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加快改善民生、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基础设施环境,有望继续成为下半年政策着力点。

  财税改革事关全局。多方期待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令各类市场主体对未来我国税制改革、税负水平、事权划分等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和预期。“营改增”扩围、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加快部分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措施,有利于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提振市场信心。而改进政府预算管理、推进预算公开、启动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等改革举措,则有利于从根本上规范约束政府行为,防范和化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债务风险。可以期待,在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下半年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并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等相关工作。

  在金融领域,相关部门并未大开信贷闸门,而是客观指出,目前的“融资贵、融资难”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央行据此创新调控方式,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扶持力度,收到良好效果。

  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保持了总体平稳与和谐稳定。这也进一步证明,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要防止经济下滑、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式刺激”,释放因体制机制障碍而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