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万黄氏宗亲齐聚祭祖吃盆菜 场面壮观(图)
11 月 13 日下午,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第三次恳亲大会开幕典礼福田下沙文化广场举行。来自一带一路的海外访亲同胞、深圳来深建设者和社区乡亲上万人齐聚下沙,品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大盆菜宴,祭祖舞狮传承宗亲文化,共谋发展。
盆菜文化,源远流长。下沙黄氏及海内外黄氏均发源于古代中原,后辗转迁徙,遍地生根。1995 年开始,“ 吃盆菜 ” 就成了下沙村居民、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庆祝元宵节特殊形式,从 1995 年的 650 席,发展到 2000 年的 2500 席,来宾人数达两万多人。2002 年 2 月 25 日,下沙村 4 万人同吃大盆菜,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其精致的烹制技术和历史内涵成为深圳乡情文化的一张名片。 2014 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 2》的播出,下沙大盆菜蜚声海内外,“ 盆菜,是由众多食物烹饪后汇聚一盆,味道相互渗透,传递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宗亲理念。食物和人心,此刻正为团圆而凝聚 ”,道出了下沙人的心声。
当天各方来宾边吃大盆菜,边欣赏乡土风情的下沙龙狮舞。整条龙身舞动达 108 米长,气势恢宏,颇为壮观。据介绍,下沙文化资源丰厚,是深圳城中村历史的活体标本:下沙博物馆展示了立村先祖黄峭山 ( 俗称峭山公 ) 的开拓足迹和下沙村民耕山耘海八百年的轨迹,历史名人黄默堂墓、黄思铭公世祠等昭市后人不断继往开来;“ 下沙祭祖习俗 ” 连同 “ 下沙大盆菜 ” 先后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黄氏宗亲恳亲大会秘书长、下沙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代表下沙乡亲欢迎海内外宾朋。他说,黄姓是中国十大姓氏,黄氏华人同胞遍布全球。下沙黄氏宗亲恳亲交流活动以姓氏文化为桥梁纽带,旨在构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平台和载体,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下沙人将照深圳市建设 “ 一带一路 ” 国际化城市的部署,勇担新使命,树立新标杆,坚持高端化导向,拓展高标准空间,营造高品质环境,全面融入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和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深圳 “ 最美风情社区 ”,成为国际化湾区名城的闪亮明珠。
大盆菜历史渊源
1278 年(南宋端宗景炎三年),元兵挥兵南下,宋建康节度使张世杰,吏部侍郎陆秀夫奉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仓皇南走至官富场(即香港九龙一带),驻跸二王村内。乡人慌忙把各家各户拿来的菜集中倒在军用大面盆里煮。分成一盆盆百家菜,竟然香气四溢,令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食一顿宋帝吃过的盆菜。
明、清两代,当地人称为 “ 新安盆菜 ”(新安后称宝安),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 “ 吃盆菜 ”。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 “ 大盆菜 ”。
“ 大盆菜 ” 到 20-21 世纪时改用不锈钢盆,盆里有十五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大盆菜象征 “ 百鸟归巢 ”,团圆富贵,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结束。 下沙族人自立村以来就有 “ 元宵 ” 节吃 “ 盆菜 ” 的传统,每到正月十五,搭 “ 灯棚 ”,点花灯,唱粤剧,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很是热闹。
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 文 冯明 / 图 编辑 武晓晨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