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学课堂重开“劳动课” 有插秧家政等

12.08.2015  09:05
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指出,在推进劳动教育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非常关键。

重开“劳动课” 你想参加吗?

深圳部分学校已开设相关课程,但推进或受办学理念和条件制约

如果学校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课程,你作何感想?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

记者了解到,深圳不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已有探索。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指出,在推进劳动教育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非常关键。如果只重视学校的升学率,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将难以展开。

种植烘焙等课程已开进深圳学校

意见》提出,总体上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事实上,深圳市教育界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就将“生活素养”作为一大主题,要求学生“学会自主生活”。鼓励中小学生积极承担家务劳动,支持中小学建设生活手工坊,开发生活类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等等。

而一些学校也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并有所探索。如明德实验学校建设了300平方米的植物园,供学生在里面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家长们对该项目也非常支持,曾筹款开展植物园改造项目,还成立了明德植物园管理委员会,和学校一起共同维护植物园的日常管理。学校的动物园也在建设之中,购买了小兔子供学生喂养、观察。该校校长程红兵曾表示,这些探索是希望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习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另外,龙华新区玉龙学校,将烘焙、烹饪、整理等课程开进了课堂;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有木工相关课程,还在高一、高二每周开设一堂课让学生学习种菜;书香小学为每个班级都开垦了一块菜地,课余时间由学生们自己耕种悉心维护。

劳动课有助确立人生定位

在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看来,中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关键在于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认识了解社会现状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从而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定位。

对于加强劳动教育,不少家长表示欢迎。家长张女士表示,孩子从小在都市生活,可能不知道植物是怎么播种、翻土、除草的,也缺乏劳动锻炼。如果学校可以重视、开设相关课程,正好可以补上这一课。

一些已经走出校园的社会人士也非常赞成加强劳动教育。今年5月,“85后”王梓权向母校深圳中学捐出200万元作为奖教基金。他特别提到深中以前开设的“劳技课”,这个奖教基金将拿出一部分用来购买该课程所需的教具。

王梓权说,他1996年到2002年在深中读书时,学校开设的劳技课非常多,有花卉、养鱼、烹饪、木工、电工、陶艺、手工等等。“这些课程让我们走进社会时更加自信。”王梓权认为,动手能力强的人,自信心和接受社会的能力也会更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孩子玩的东西电子化程度更高,对于工艺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少。恢复劳技课是恢复年轻人对工艺的追求与向往。”据其透露,目前他正和学校讨论劳技课程的建设,计划从木工课开始恢复。

■延伸阅读

应试教育、办学条件或成制约

学校如何更好推动劳动教育呢?在宾华看来,校长的办学理念非常关键,“如果校长只重视学校的升学率,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劳动教育自然无法展开。”他指出,“我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就是中考和高考”。在此评价体系当中,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几乎无法有效地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如果只靠一些学校开办第二课堂、通用技术教育等实践活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学校办学条件等为推动劳动教育带来制约。宾华说,近年深圳中小学人数不断增长,挤占了学校大量的教学资源,有的学校把功能室也改成了教室;师资也跟不上需求。此外,安全也是一大问题。“在校外组织活动的话比较难以管理,学校担心在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压力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校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宾华还分析,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升学考试压力,相当多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过多承担家务劳动。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是否有参与劳动相关课程的积极性也是个问题。

在王梓权看来,劳技课不纳入高考,因此劳技课的推动需要教育部门的决策魄力。他建议学校可以将劳技课列为必修课,也可以是课外课,同时跟学生会配合组织劳技成果比赛等。课程设立的主要资金应该来源于财政,而活动资金可向社会募集。活动期间最直接的就是作品参赛、评选,学生出售自己的手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