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被国家“点名”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最新公布提请审议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于深圳有何规划?该规划纲要草案表示,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拥有数十位院士的一些大型国企没成为世界500强,而没有院士的深圳企业华为却成为世界500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拥有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的同时,深圳为何被国家“点名”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这被认为正是源于深圳市场化创新环境的优势。专家认为,深圳从技术转化到产品、产品推向市场都是市场经济在主导,同时深圳注重和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成为深圳的创新优势。
1.多新兴产业,深圳已成创新中心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而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成果“华龙一号”技术就诞生于深圳的中广核设计院,由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联合研发。
2015年10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时,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达成协议,共同修建和运营在英国的核电项目,而该项目就将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此前,“华龙一号”已经在巴基斯坦、阿根廷、肯尼亚落地,参与当地的核电市场建设。
而同样在习近平访英期间,深圳企业比亚迪则与英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ADL签署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该协议金额达到65亿元人民币(6.6亿英镑)。这家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车企将把纯电动大巴开进伦敦。
不仅是新一代核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材料等科技、产业领域,都可以看到深圳企业的身影。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其实就是华为和中兴正在抢占的技术制高点。在上月的巴塞罗那电子展上,两家中国企业相继进行了5G技术演示,展现了技术领跑者的实力。比如生物产业,华大基因在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上处于领跑位置。深圳国家基因库还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批筹建的国家级基因库,也是世界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而深圳企业光启则是超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光启成立5年多来申请的专利总量超过3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此外,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深圳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产业链。而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深圳也都拥有极强的产业基础。
正如专家评价所言,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提法恰恰说明深圳已在某种程度成为“科技、产业的创新中心”。
2.破解科技资源短板,引进特色大学也可以
而制约创新发展的政策体制依然存在,要进一步成为珠三角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的“龙头”,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圳还需要多方面积极探索。
关于深圳科技产业创新,有一个著名的90%现象: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源于企业,90%的专利出自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但对标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之时,深圳的创新“短板”也十分明显。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深圳团开放日时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深圳创新有四大“短板”:首先是科研,由于经济特区建设较晚,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对深圳的基础研究产生影响。其次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不过深圳已经建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多所特色学校,希望它们能够在“十三五”或者“十四五”期间取得大发展。第三是人才短板,深圳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先行技能型人才依然稀缺。深圳正在推动吸引全球的人才、全国的人才到深圳来。第四是深圳创新自身的不平衡。虽然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但由于科研基础缺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存在失衡。而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在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深圳创新也被形容为在企业创新上充满活力和优势,而在科研资源上则仍明显不如北京、广州等城市。但正如许勤市长所言,一批特色大学、重大科学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其中中国(深圳)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都将落地深圳。
而对于创新不均衡的问题,已有深圳企业家建言深圳为中小企业打造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深圳中航信息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常远认为,中小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但太过分散,政府应该创造条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抱团发展。他建议,深圳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合作模式打造技术创新联盟,或者构建产学研的技术合作服务体系,让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平台外包式的个性化技术服务,让中小企业可以更便捷地找到人才和技术信息。
3.创新型研发机构,攻克科研成果转化难题
作为从“三来一补”产业中成长和壮大的深圳科技、制造业,对科研创新资源的需求更大,但作为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深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数量都较少,源头创新的动力和资源不足。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和特色学院建设都有进步,但如何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场的壁垒,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增加值?对于深圳而言,要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仍需要这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建,最初名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华大基因在2007年选择来到深圳。从体制内“出逃”的华大基因到深圳,正是看中基因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如今,华大已拥有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其中,华大基因研究院正是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场壁垒的新型研发机构。
正是看到传统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深圳创立新型研发机构,而包括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都是这种新型研发机构,他们以多主体的方式投资、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动范围覆盖了基础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投资等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并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作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深圳清华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四不像”理念及模式,发起成立了首个属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创业投资公司、科技金融平台和海外创新创业中心。而在外界看来,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新型研发机构运作机制的创新。
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尽管深圳清华研究院属于事业法人单位,但研究院的日常运营完全企业化,自负盈亏。与此同时,研究院的员工全员聘任,全部加入深圳社保,享受企业退休待遇。研究院领导和员工收入没有一分钱来自财政拨款。
正因为所有员工都是聘用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研究院的研发团队就可以分享技术股权,项目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权。此外,研究院创办的投资平台以及投资孵化的企业,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实现利益。如果涉及到国有资产部分,则按照国资管理规范实现保值增值。
这些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为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深圳创新研发的中坚力量。而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搭建的渠道和平台,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加速流动并集聚,形成了创新力量的“南下”。而正是借助于这一市场化导向的创新生态,一批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这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