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线”功成身退 发展再迎契机
近日,深圳“特区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并引发各界关注。这道存在了36年的“二线”曾在深圳特区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今,“二线”的撤销,将为特区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为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先行一步提供了有利契机——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标志着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撤销“特区管理线”将为深圳率先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新征程上续写“深圳奇迹”创造新的条件。
追忆:
“二线”曾发挥重要作用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同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面积的总量。
特区成立初期,因为关税、边防等问题,为了便于管理,从1982年6月份开始在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建一道“特区管理线”,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全线用高达近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这条管理线也被很多深圳人称为“二线”。
1985年3月份,“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沿线共设置了16个边防检查站。实际上,“二线”是“特区管理线”和“边境管理线”的合称。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深圳户籍人口进入深圳经济特区时,需持“特区通行证”,接受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进入“关内”。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区管理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为了给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区对外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从而保障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对维护深圳社会治安,减轻粤港分界线管控压力、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平稳过渡、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扩容:
特区一体化进程加速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二线”带来的“关内”“关外”之分,使得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化都市的障碍。曾经流传的“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等说法,更是形象地道出了特区内外的显著差异。特别是“一市两法”的问题更为突出,深圳经济特区所立法规只能在特区内使用,无法在深圳的特区外使用。
“把一个城市用近百公里的铁丝网截断,实在是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也造成了严重交通堵塞,成为深圳交通的‘肠梗塞’。”郭万达说。
1998年,深圳“两会”期间,首次出现了建议撤销“二线”的声音。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了深圳扩大经济特区范围的申请,从当年7月1日开始,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特区总面积扩容为今天的1997.27平方公里。
特区实施扩容后不久,深圳先后实施了两轮“特区一体化建设3年实施计划”,取得显著成绩。随着原特区内外的经济差异缩小,地铁路线的延伸,生活圈的融合,公共服务的逐步一体化,人们心中的“二线”亦在慢慢消解,隔阂日渐消弭。短短几年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运行在高位上实现稳中向好,GDP从2010年9510.91亿元一下跃升至2017年的22000亿元,同比增长约8.8%,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超过了广州和香港。
虽然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了全市,但分隔“关内”“关外”的“二线”物理设施依然存在,空间上的资源浪费以及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难题也依然存在。
撤线:
赋予特区发展新活力
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如今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撤销,深圳地理意义上的“关内”“关外”概念从此不复存在,特区经济发展将站上新的起点。
“深圳现在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深圳的发展要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需首先解决自己不平衡的问题,要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为全国作出表率。”郭万达认为,此前地方政府与边防部门为了经济发展和特区一体化已实行了很多便利措施,不过多为地方政府行为,国务院批复撤销经济特区管理线则行为意义不一样,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深圳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随着深圳城市定位的变化,撤销“二线”有助于深圳更快地实现特区一体化。
“二线”的撤销,为“关外”企业发展带来利好。位处“二线”企业、深圳市云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宜云对此深有体会,“二线”的撤销,对特区实现一体化,平衡原“关外”“关内”发展,优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特别是打通微循环系统,尤其是位处“二线”大批企业的发展是个重大利好。
事实上,深圳现在许多知名企业如华为、比亚迪都在“关外”,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外均处于一线水平,撤销“二线”有利于这些知名企业发挥更大的外溢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关外”企业自信心,与“关内”企业一道对国内其他地区、港澳台和国外产生积极影响。
“‘二线’的撤销,为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积极信号,为深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先行一步提供了有利契机。”深圳市政协委员吕绍刚认为,随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的实施,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东侧的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可以让核心更加聚焦,要素更加聚集,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多城市之间的深度融合积累经验。
“撤销‘二线’,释放我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二线关”的撤销,意味着中央希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在新时代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特区优势,不再依靠过去特殊政策,而是依靠改革和机制、体制的创新,为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为特区的发展腾挪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深圳经济发展赋予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记者 杨阳腾)
热评
把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杨阳腾
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运行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是深圳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续写“深圳奇迹”的契机。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起源地,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地,建立38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人始终牢记使命,为党分忧,为国担责,成就了特区今天的辉煌。特区之所以特,就在于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宝贵品格,就在于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鲜明特质,就在于永不僵化、永不松懈、永不停步的精神状态,就在于干在实处、干在深处、干在最前的优良作风。
国务院撤销“特区管理线”,预示着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成功的推广,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全新时期。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深圳更要以改革开放开创未来、赢得时代,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只争朝夕创新局、改革开放再出发,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