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中国硅谷的设想

28.02.2016  22:40

原标题: 深圳创新:中国硅谷的设想

  多年以后,深圳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打出诸如“华大基因”、“中兴”、“华为”牌时,才发现那篇曾引发网络热议的博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并没有预言成真。

  相反,深圳不仅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GDP同比增长幅度为8.9%,还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单位能耗不断下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态势。

  受访人士认为,深圳的每次“危机”都伴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所谓的“深圳创新”便孕育于此,它最近的梦想便是探索能否成为中国的“硅谷”。

   来了就是深圳人

  在这座南方城市的地铁车厢里,你不难发现多为年轻的面孔。他们手拿运动型饮料,戴着耳塞,海阔天空地高谈着他们的技术、融资和前景。

  “30年前,深圳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战略官成明和说。有些场景正如自己在30年前从上海来到深圳创业。

  在位于市民中心的市政府会议室里,刘靓每隔数周照例到访。会议参加人员由深圳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华大基因的相关负责人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市政府秘书长就会主动牵头召集我们开会,议题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问题是否需要政府解决,这些政策包括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和成果孵化等。”37岁的刘靓目前担任华大基因产业孵化和创业投资平台的负责人。

  他认为,企业甚至有权力决定彼此开会的时间间隔,因为一旦问题需要政府层级马上来解决,企业会召集政府工作人员集体来商议,商议的结果会被呈报给主要负责官员。

  这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语速很快,语义言简意赅。

  回国后,这名湖南汉子一度担任长三角某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在处级干部的位置上下海,联合创办了对冲基金公司后来到了深圳。

  由于是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能说明城市的归属感。这在更早来深圳的探路人看来,深圳的城市气质与进取精神相互吻合。

  1992年,周路明从中南民族大学调任到深圳市科技局,他说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才是自己在未来的兴趣点。他随后在深圳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主持工作,而在履历更新为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院长之前,他还担任该市科协主席。

  那时的深圳充斥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在贸易、证券环节,以至于史玉柱说了句“深圳不适合搞科技”的气话,转而将他的巨人公司搬到了珠海。

  但没多久,深圳的建设速度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又因为地缘上与香港亲近而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但张学友和曾志伟联袂主演的电影《72家租客》中出现的“华强北”,用足了对深圳当时山寨产业的嘲讽。

  “特别与香港比,深圳的‘出身’并不好,但也成了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深圳的一企业家说。

  据新华社报道,深圳在2015年获得了5个“全国第一”,财政收入7240亿元,增长30.2%,增速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和6%,能耗水平全国最低;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大城市。

  于是,对于深圳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历程,全程参与政策制定和工作调研的周路明几乎如数家珍。他从那篇曾引发轩然大波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开始了讲述。

   GDP和创新之争

  2002年11月,时年28岁的呙中校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在网上贴出了1.8万字的《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时成为舆论中心。

  随后,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与呙中校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充分交换了对深圳现状及前景的看法。舆论围绕着该议题的核心,即深圳的命运和前途。

  然而,深圳的每一次产业危机都伴随着转型的过程。

  “被抛弃论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背景,2000年以后,大量的跨国公司自带供应链进入中国,并以长三角等地居多,这引发了整个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深圳在GDP增速上的落后。”周路明说,苏州市在2003年的GDP增速超过了深圳,差距增加到了整整50亿元。

  与此同时,深圳也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事,那就是第一批高科技公司,它们成了今天华为、中兴的前身。

  究竟继续要GDP,还是面向高科技,在《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出现后不久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在GDP的全国比拼落伍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坚持了深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决心。

  当时已调任至市科委工作的周路明回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最早由深圳所提出。被视为“深圳创新”样板的“华大基因”、“光启科技”等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也被认为与此有关。

  他认为,深圳的每次“危机”都伴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所谓的“深圳创新”便孕育于此,它成了城市特质的重要部分。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是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又称“中国脑库”。一组该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深圳有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位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此外,深圳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异常活跃。2014年度,民企占深圳企业总数量的95%,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

  另一组数据则表明,深圳在2013年的全年土地出让金与公共财政收入的比值为0.25,不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50%,是当年全国唯一没有进入前十的特大城市。

  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对比两笔数据后认为,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深圳没有大国企的先天优势,但深圳的企业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结果。

   创新的试错空间

  对于“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解,成明和这样算了一笔账,遍布全球的1万名公司员工,其中的20%为研发人员,迈瑞年销售额的10%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发中。

  目前,这家植根于深圳的创新型公司致力于世界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中国超声诊断仪器、血液检测、生化检测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多部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超声系统就产自该公司。

  “像迈瑞公司平均每款新式产品至少应用10项专利技术,新款产品的推陈率为7~12部,20%以上的产品应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郭万达说,对于初创公司来讲,很难承受高昂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本。

  然而,创新并不简单到产品形态的更新,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是桩“烧钱的买卖”,但在业态经营上或许趋向保守。

  12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