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动力: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先行示范

31.03.2021  11:10

去年8月,“湾区号”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运营。通过这趟列车,中国制造的机械设备、防疫物资经由深圳,输送至欧亚各国。至今年2月下旬的短短半年间,“湾区号”中欧班列累计运输货重近2万吨,货值10亿余元,成为一条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的新通道。

正是依托“铁路+海港+空运”构成的国际门户枢纽,以及深圳作为全球产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让这座城市在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成绩亮眼,收获了“韧性城市”的广泛认同: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70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位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

不仅如此,面对着“双循环”新机遇,结合外贸大市、工业大市的实际,深圳积极研究探索,提出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四个协同发力,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更好支撑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从“两头在外”到“四个协同发力”,“理工男”深圳正在拥抱“双循环”,在构建新格局中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畅通道

内联外通”交通格局加速形成

临近午夜,一架满载着“深圳制造”货物的埃塞俄比亚航空货机从宝安机场起飞。20多个小时后,华为、传音、创维等深圳商品将经由当地的运输网络,摆上各大商场的货架。这条飞往亚的斯亚贝巴的航线主要承运跨境电商货物,有利于深圳本土企业在非洲地区拓展业务。

过去一年,疫情席卷全球,出口承压,然而深圳制造走出去不停步:2020年,深圳实现货物贸易出口总值1.7万亿元,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

当下,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看着世界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深圳外贸的基本盘也进一步稳固。

伴随着深圳制造走向全球,深圳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截至目前,宝安机场全货机通航点增至47个,定期货运航线网络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随着多条洲际航线的相继开通,深圳正逐渐成为联通国际国内双市场的桥梁,深度参与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之中。

与国际航线一同拓展的,还有深圳的地铁运营网络:近年来,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按下“加速键”,打通交通内循环“不停歇”:

2020年,深圳共新开通6条(含4号线)合计107公里地铁线路,是继2016年之后,深圳开通线路里程最多的一年。随着新线陆续投入初期运营,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版图进一步拓展。

而根据深圳轨道交通四期调整线路,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和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汕铁路、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5条城际线路将在近期全部开工建设。届时,高铁、城际、地铁全年建设总里程将达到787公里,“轨道上的城市”壮阔图景正加速实现。

伴随着地铁驶过的轰鸣声,深圳将加快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辐射能级。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依托于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深圳的“内循环”也将更加畅通无阻。

强内功

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2月24日上午,位于福田区香蜜湖片区北区的深圳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开工。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配备各类规格会议室和宴会厅约60间,包含高规格圆桌会议厅、无柱5200平方米主会场、4000平方米宴会厅。

当天,包括深圳国际交流中心在内,共有222个总投资达220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中,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达1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558.2亿元,呈现出“大项目支撑大发展”的格局。

重大项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过去5年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了助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

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大背景之下,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深圳是一座外贸之城、制造业大市。2020年,深圳经济外贸依存度达110%,制造业占GDP比重达35%。而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也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内需、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要从“两头在外”过渡到“内外兼修”。

举行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有助于深圳“练好内功”,也是深圳“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的生动写照。

更为积极的一面是,此次开工的220个项目中,民生、基础设施类项目占比超过一半。众多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帮助深圳积极转切换城市发展动能,补足城市发展短板,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同时,通过大力度、大比例地投资于民生领域,更将助推深圳刺激消费,为未来新一轮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谋合作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之前并未打算到深圳创业,但听说前海主打深港合作,又有政策扶持。实地参观后,觉得是环境最好的创业园区之一。”“天空社”深圳公司负责人、香港青年姚震邦告诉记者。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近年来,前海不断加快通过建设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等措施,与香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推动深港合作达到新高度。

就在前海东边20多公里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另一个正在打造的开放高地。如今,老皇岗口岸正式开拆,新口岸开工建设。未来,以“湾区基石、国之重器”为理念,新的皇岗口岸将成为一个超级口岸。同时,皇岗口岸货检区近40万平方米空间的释放,将全部用于深港科创合作。

山水相连,合作无间。当下,深港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过河”流动愈发便捷,地处国内国际循环交汇的枢纽位置的深圳,也正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之中。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深圳正瞄定“全球标杆城市”,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除了谋求“跨河合作”,深圳还将目光投向汕尾、潮州等地区,通过“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推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让国内循环更加顺畅。

深汕特别合作区便是一个突出代表。自2018年12月正式挂牌成为深圳第“10+1”区以来,深圳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正加速向这座“飞地中的特区”汇聚。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已实现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实现了与深圳一体化发展驶上“快车道”,更通过承接深圳产业、扩大内部需求,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观点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

深圳要做好

四个叠加”示范平台

深圳40年的先进经验,就是一个探索双循环的历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责任担当压力很大。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建议,深圳应首先要在双循环的体系下,提高对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战略的思考,提升对深港合作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的特殊价值的认识,积极探索策略、路径和模式的创新。

张克科表示,新发展格局下,深圳要建立市场要素配置和有序流通的双循环生态。并且更多关注跨境要素流通,比如信息、资金、人员、设备、服务等创新生态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做一些突破和尝试,获得双城跨境协同互惠的经验,培育高品质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胆尝试为双循环服务的新模式。

关于在新格局下的再出发路径选择,张克科提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轴。“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取得共识最强烈的就是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张克科表示,深圳要做好“四个叠加”示范平台,做到先行先试。“深圳要坚持以科技为主干,形成‘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社会’四个叠加,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徐烜和  朱洪波)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