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图书馆银发阅读搭平台  老人热衷泡书堆

16.03.2015  16:04

老人杨鸿枢说:“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积极向上,充满意思。

在“银发阅读”第二期课程中,深圳图书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老人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QQ、查火车票等实用操作上。图为一名义工正在教老人如何使用电脑。深图 摄

在你眼里,老年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家收看老年保健节目?打太极跳广场舞?还是逛公园晒太阳?

如果你来到深圳图书馆,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热衷于泡在书堆里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老年阅读群体的不断增大,为给老年读者提供学习空间,搭建交流平台,深圳图书馆“银发阅读”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从去年4·23世界读书日启动实施至今,成功举行了中老年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老年大字本图书专架等多个老年文化系列活动。

近期,由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市义工联莲花山U站知青文化志愿者共同主办的“丹彩墨香,国韵学堂”中老年书画培训更是在深圳图书馆讲读厅开课。作为“银发阅读”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课程完全不设门槛,让中老年读者在横竖撇捺中书写人生,在水墨丹青中学习国学和传统书画。

都说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在我们关注少儿阅读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老年人这个庞大群体同样需要我们的重视,不应该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这也促使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细节上的照顾。”负责该项目的深圳图书馆馆员陈艳伟表示。

暮色里好像又看到了朝阳

我今年85岁,电脑一窍不通,连鼠标都是学了很久才入门。经过两个月16次课32小时的培训,我初步学会了电脑打字、看报看书等基础知识,为今后(在)电脑遨游打下了基础”。

有道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苍茫的暮色里好像又看到了朝阳。培训班给我打开了世界之窗。电脑给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是深图“银发阅读”计划收到的两封学员感谢信,感谢信中的真挚字句让工作人员们十分感慨。

信息时代,就算是老年人也不可避免地要与电脑和网络打交道。但是,没基础,学不会,甚至学会了仍然不会用,这类问题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很多老人家反映其实家里有电脑,孩子们也都会用电脑,但是孩子们总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去教老人,而这个电脑班从零基础的教学起步,加上义工们课上课下的耐心辅导,让许多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基本电脑技能。”陈艳伟说。

据悉,“银发阅读”计划正式启动是从去年的中老年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开始的。该培训课程于4月和11月共举办了两期,历时6个月。

第一期的报名消息发出不到3天,名额就报满了,许多没报上名的老人主动要求在第二期培训时留学位,两期活动下来,每次30个座位座无虚席,可见老年人的求知欲其实是很强烈的。”陈艳伟介绍,第一期学员中年龄最高者有85岁,整体平均年龄高达76岁,整个班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老年读者学习积极性很高,风雨无阻,有好几次下大雨他们还是跑来上课,‘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很让人敬佩!

记者了解到,第一期的培训课是图书馆内各个部门的年轻工作人员抽出空余时间,轮流来承担教学任务。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接受电脑知识的学习,负责教学的工作人员们在开课前反复摸索,购置一些老年人学电脑的书,经过多番讨论,充分考虑到中老年读者年纪大、接受能力弱、喜欢记笔记等特点,精心设计简单易学的课程,从最简单的鼠标键盘开始教学。

助推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

近年来,移民城市深圳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他们正在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长期稳定、不断发展壮大的读者群体。

与以前的老人相比,现在的老人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他们来说,幸福除了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

75岁的曹爱珍女士说:“虽然上年纪了,但我觉得老年人不应该与社会脱节,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多好!”她告诉记者,自从到了深圳,她就参加了老年大学,学唱歌,学古筝,平时到公园里给唱歌的人拉二胡伴奏,或者到图书馆看书、看报纸,曹女士说:“我就是不能闲着!

老年人退休以后,参与社会性事务的积极性相对较小,生活内容也变得比较单一,时间上相对充裕了不少,他们希望继续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不愿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人群。

深谙老年人心态的陈艳伟介绍:“‘银发阅读’计划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培训课程和各类文化活动,使老人能够接触并了解一些新鲜事物,满足他们心理上与精神上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需要与受重视。”

陈艳伟说,为了让课程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在第一期课程结束时,老师们还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员们的课程反馈和建议,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补充,“比如我们原本打算重点教的office软件,在第一期培训时发现它在老年人生活中并不太需要,所以在第二期教学时,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网页搜索浏览、查火车票、QQ等这些在老年人生活中更常用的内容上。

由于这个培训项目耗时较长,为了避免影响其他馆内工作,第一期培训结束后,项目面向社会招收了9个义工,专门负责该项培训工作。

陈艳伟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年服务,‘深图’会不定期在老年读者中开展读者需求问卷调查,收集老年读者的文化需求、阅读现状、服务期望值和意见建议等,从而使我们的活动更切合老年人的实际文化需求。

盼更多志愿者分享知识才艺

在老年人的阅读需求中,养生保健系列分量吃重。“举办养生保健系列的专题讲座,给老年人普及一些常见病防治和养生知识”更是目前该计划想要拓展的内容之一,但摆在面前的困难是人力资源缺乏。

记者了解到,在“银发阅读”计划中的许多活动嘉宾或者培训老师,都是深圳市义工联的文化义工,他们热情、耐心、不求回报,积极地投入到“银发阅读”计划的活动中去。同时,许多来参加培训的老年人都特别热心,也希望把自己的特长才艺分享给其他老年人,但以唱歌、跳舞、乐器等文艺类资源居多,像退休老医生这类的保健养生资源则较少。

由于我们是纯公益,活动没有报酬,所以人员找起来有一定困难。”陈艳伟希望,能找到与项目理念相同并乐于分享的人来一起完成这个计划。

除了人力资源缺乏,该计划的宣传也是一个问题。据陈艳伟介绍,活动举办前,图书馆门口、每一个楼层、电梯口都会张贴海报进行宣传,在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图书馆的网站上也会进行宣传。但尽管如此,记者在图书馆内采访了几位看报纸的老年人,他们均表示并不知晓这一活动。

长期在图书馆一楼读报的薛老先生表示:“我平时就喜欢在图书馆看看报纸杂志,在家就看看电视,因为我不太会用电脑,所以平时也不太上网看新闻。

由于许多老年人不常用电脑及社交媒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所以活动的宣传力度并不能大面积地覆盖老年读者群体,“我们做第一期电脑知识培训课程的时候,许多老年人来报名主要是他们的子女通过网络信息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宣传后,告知父母的。”陈艳伟告诉记者,在举办电脑培训课程时,为了方便学员们进行交流探讨,建立了专门的老年人QQ群,“老年人都喜欢拉上朋友一起参加活动,现在我们如果有活动,都会提前在这个群里发布,通过里面的学员扩散,一个老人能带三四个朋友来呢。

她还表示,由于该计划仍处于起步阶段,活动场地有限、活动频率不够,活动形式不足等问题都有待改进和提高,“尽管我们各方面仍有不足,但每次活动,只要老年人有文化方面的特长和才艺,适合跟老年人分享的,我们都会努力搭建平台供大家交流学习。

■人物故事

81岁“学霸”:

想学的太多

恨时间太少

到图书馆看书了解先进科技,到企业去做保健分享,追电视剧看科普类电视节目,学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帮助邻居朋友修理家中小电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81岁杨鸿枢的生活像个旋转的小陀螺,根本停不下来。

作为“银发阅读计划”第一期电脑培训班的成员之一,杨先生谈及参加培训班时,依然很兴奋。“当时在图书馆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我盼望学电脑好多年了,日常生活里用的收音机、电视机、手机、录像机、录音机,我都通过自学学会了,但就是电脑,我怎么都学不会”。

杨鸿枢知道电脑功能复杂,学起来并不容易,一直在找机会突破这道“难关”,他买书在家自己看,为了创造学习条件,家里很早就买了电脑,可结果是年轻人都会用了,只有他还是一头雾水。“家里年轻人都会用电脑,可是他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慢慢来教我,看到培训班的报名通知,我知道我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机会”。

可当他赶去登记报名时,却被告知名额已经满了,等着排队的都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再等下一期,可这位80岁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图书馆找到工作人员,希望如果中途有名额空出来,能够通知他让他补上去。

我已经80岁了,我这一辈子已经没有什么等待的时间了,如果错失了这个机会,也许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在了,如果有机会,我真的希望能够把电脑学会了。”正是这样一番话,打动了工作人员,让杨鸿枢成为第一期的学员之一。

杨鸿枢知道,他是“插队”补上来的,因此对这个学习机会格外珍惜,“我特别感谢工作人员理解我的心情,开学的时候我就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保证不旷课、不迟到,坚持把课上完”。

3个月的时间,两期课程,杨鸿枢从未缺席。期间,他曾住院治病,但硬是找医生通融请假赶来上课,最终一节课也没落下。“这一次的培训班对我帮助太大了,通过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都没有大问题了!

杨鸿枢说,学会电脑了了他一个大心愿,“我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有时只恨时间太少不够用,有时连睡觉的时间我都舍不得浪费。

尽管年过八旬,但杨鸿枢的日常生活丝毫没有“老龄化”,为了节省锻炼的时间,他每天出门都是骑自行车,家住8楼坚持天天爬楼梯,生活琐事都亲力亲为,从不轻易麻烦他人。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他还到商场“”了3个无线门铃放在家里的,“这样只要老伴儿需要我的时候,按一下门铃,不管我在哪个房间都能马上到她身边去”。

智能手机上市时,杨鸿枢主动去商场把自己的老人手机替换成了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我到哪都能把需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方便极了。后来,我还鼓动老伴换了智能手机,我天天在家教她用呢。”他告诉记者,不管要不要买东西,他隔三差五就要到“顺电”去逛一逛。“我要去看看那些商品有什么发展,这些电器商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进步,所以我一定要去认识,去了解,不能脱离这个社会。”他笑称,有时候一些年轻人都不知道的产品,他却知道,旁人惊叹他“太超前”。

老人杨鸿枢说:“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积极向上,充满意思。”(苏妮 刘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