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雕塑展现人文脉络,与城市气质并步走过八九十年代

05.07.2014  14:33
摘要:30多年前,深圳启动了令人惊艳的开埠仪式,而同时激情贲张的,还有意欲为这座城市写下美学诠释的艺术家、雕塑家,他们希望跟随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为深圳营造生动振奋的美学意象,他们在公共空间里铸就的一尊尊城市雕塑,便是一张张立体的深圳人文名片,他们游离于经济、金钱的主轴之外,用一条艺术的侧轴,串联了深圳的历史记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涌现了一批与城市气质相配的雕塑作品,它们已经融入深圳人的生活,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②

        30多年前,深圳启动了令人惊艳的开埠仪式,而同时激情贲张的,还有意欲为这座城市写下美学诠释的艺术家、雕塑家,他们希望跟随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为深圳营造生动振奋的美学意象,他们在公共空间里铸就的一尊尊城市雕塑,便是一张张立体的深圳人文名片,他们游离于经济、金钱的主轴之外,用一条艺术的侧轴,串联了深圳的历史记忆。

        从政治造景到神话意象,再到民间叙事,深圳城市雕塑与深圳的城市气质并步,走过了多元的春秋———在那个倍求“改革”的时代里,深圳有彰显“先锋”、“开拓”精神的雕塑作品,在日渐回归人本主义和个人情怀的时代,深圳又出现了体恤个人情感、立足平民立场的立体造型……回眸各时期深圳的经典城市雕塑,便是对深圳人文脉络的一次梳理勘察。

        《孺子牛》深圳人拓荒及创新精神的象征

        落成于1984年的《孺子牛》(作者:潘鹤)用一对尖锐的牛角,顶开了深圳城市雕塑史序幕,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深圳公共艺术创作的巅峰象征———它座落于市委大院这个黄金地段,曾吸引数万全城民众前往瞻仰、合影,人气值之高令人惊叹。

        这是一座重4吨、长5  .6米、高2米、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的牛形铜雕———生猛的公牛积蓄着贲张的能量,健硕而富于动感的身姿拉动着一堆丑陋腐朽的树根。这样张力满满的造型,其中的象征寓意已形象显现———深圳人拓荒、垦荒的冒险创新精神与雕塑之间形成了绝佳的映照。它既被命名为“拓荒牛”,又被称作“孺子牛”,它所隐喻的城市精神与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精神同步。

        《孺子牛》出自知名雕塑家潘鹤之手,严格地说,它依然是政治艺术的产品,是深圳早期开埠阶段,官民合力营造的公共艺术杰作。先有时任深圳市市长梁湘拍板定夺,后有不断涌入市委大院的群众鉴赏团队,艺术性、政治性、群众互动性均达到了后来者难以企及的高度。“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是对它艺术价值的二次正名。

        《深圳人的一天》回眸深圳历史的绝佳参照物

        1999年11月29日,这个寻常的日子被牢牢地刻录在了深圳的史轴上———18个不同行业的深圳人,不经意地将那一天的生活图景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涵盖外来求职者、打工妹、中学生、银行职员、外来退休老人、儿童、咨客(服务员)、医生、工程承包人、股民、保险业务员、抱狗的女人、政府公务员、港商、清洁工人、设计师等多个身份,被雕塑家倒模成与真人一模一样的雕像,当天的报纸版面、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电视节目表、甲A比赛表、外汇牌价也被定格到了一个瞬间中———观众置身于雕像群中,似乎还能听到当日电台、电视节目的滋滋作响。这组由深圳雕塑院团队创作的雕塑所反映的虽然是深圳人的“一天”,却浓缩了深圳人循环往复的忙碌图景……这个似静实动的雕塑群,极致地还原了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快节奏,也是后人回眸深圳历史的绝佳参照物。

        《》展现深圳人的胆识与力量之美

        1993年7月,一座视觉冲击力巨大的金属雕塑在深圳老博物馆门前草坪上拔地而起———臂肌鼓鼓的猛汉积攒全身力量,要将阻拦去路的大门推开。这个由深圳大学建筑艺术系雕塑实验室和广州美院雕塑系共同制作、7米高、不锈钢和铜制成的充满阳刚之气的造型,呼应了《》这个颇具张力的名字,让深圳“敢闯敢拼”的干劲呼之欲出。

        如今,环绕于《》周边的地表,已日渐崛起一块繁华商圈,突显深圳城市经济成就的商铺、shoppingm  all将《》团团包围,这种环境烘托效果恰恰吻合了《》这个作品的精神意指———“勇敢闯荡、开拓进取”,一代代企业家和创业者正如雕塑中竭力推开大门的“巨人”,在《》所营造的气氛里上演着深圳人典型的拓荒神话与自强传奇。

        《海王波塞冬》世界雕塑史上也罕有的奇迹

        1994年,深圳蛇口海王大厦被一个奇特的造型拦腰截断———海王波塞冬手持“三叉戟”,驾着马车穿越“大海”,从蓝色玻璃幕墙中部横穿而过———这个高9米、长22米、穿墙而过的雄伟姿势,写就了一个世界雕塑史上也罕有的奇迹———凌空雕塑。这个高难度的P  O  SE也被美国的雕塑研究者收入画册,“不可思议”是当时国际雕塑界高频抛出的评语。

        作者何力平,是中国当代雕塑界上罕见的“鬼才”,他生于中国独一无二的“鬼城”———丰都,长于满屋雕梁画栋、古韵浓郁的清代古宅,又从小听闻各种鬼故事……各种奇思妙想在他的童年时期已悄然扎根于他的脑细胞中,而在多年以后,这些澎湃于脑海中的奇思妙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建造之初,周边居民就怀有一种难以启齿的恐慌———哪天它掉下来怎么办?这个杞人忧天持续了20年,终于被台风、暴雨及各类天灾证实了它的可靠。它不仅是雕塑的奇迹,也是建筑设计工程的奇迹。

        《女娲补天》古老神话和激昂现实之间的趣味转换

        用乳白色石头雕刻而成的“女娲”真神,显影出一个高约12米、宽约7米的婀娜造型———女娲上身为人,下身缠绕一团的蛇尾,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也激励人们延续“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认为,《女娲补天》(作者:曹春生、付天仇等)等神话题材的雕塑体现着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雕塑创作者的一种情怀。“那些作者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建立与今天的联系;它表明这个城市企图在古老的神话和今天的现实之间找到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相互关联;它也表明,这个时期外来的雕塑家们,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城市,一时还很难找到把握现实的切入口,他们不仅缺乏对这个城市喜怒哀乐的真切的感受,同时也很难迅速找到与这个城市的变化相适应的艺术语言,所以他们更愿意用人们十分熟悉的神话故事,使雕塑与这个城市获得精神上的一致。

        采写:南都记者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