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官方详解为何逢暴雨必涝
【图集】深圳遭遇2008年以来最强降雨
前晚,宝安大道及周边道路严重积水,汽车被积水围困,行人蹚水前行。CFP图
一场瓢泼大雨,令深圳约300处道路积水,50处片区发生内涝,逢雨便涝已成为这座年轻大都市的“慢性病”。深圳市三防办副主任田亦毅介绍,雨量过大是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而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人为破坏等也是重要因素。
●雨量超大一日降水达到往年5月降水量
“昨天12小时内有430毫米的降雨,而防洪有个特大暴雨的标准,即24小时内达到200毫米,可见昨天是一场超量级的暴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积水是不可避免的。”田亦毅说。
根据深圳市三防办介绍,5月11日暴雨从6时开始截至21时,全市降水量223.6毫米,最大累计降水量在龙华站为445.6毫米。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微博指出:“1毫米就是每平方米接收到了1升水,今天如果拿个底面积为1平方米的大盆接水,能接到442.8升。”
从深圳市30年来的历史数据来看,这意味着5月11日,深圳市一日的累计降水,已经超过了深圳年月均降水量,达到了往年5月全月的降水量,逼近降水量最多的8月全月。数据显示,深圳市月平均降水量为163.8毫米,历年5月的平均降水量为238.5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是8月为368毫米。
如果按照“累计降水量”来看,此前,深圳市的最大过程降水量记录是2008年的“6·13”特大暴雨。2008年6月12日-6月13日深圳市累计降水量超过502毫米,最大为光明塘家村526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点在石岩水库为625m m,重现期大于500年一遇。
横向比较,深圳“5·11”暴雨降雨强度与2012年北京“7·21”暴雨降雨强度相当。2012年7月21日,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70毫米,城区平均降水量215毫米。最大降水量在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高降雨纪录。
对于深圳“逢雨必涝”的表述,田亦毅予以纠正,“深圳并非每次下雨都有内涝,根据我们的经验,原特区内每小时70毫米以内的降雨是不会出现内涝的,关外每小时50毫米的降雨不会造成内涝。”
●管网滞后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
当然,他也承认,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排水管网建设也存在着滞后问题。
2014年的全市三防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水务局局长张绮文说出深圳防洪系统真实的现状:原特区内防洪标准约100年一遇,原特区外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整治、排涝设施不足、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等原因,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远低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从排涝能力看,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仅勉强达到国家标准的最低值;此外,抗风能力较弱的临时建筑、简易工棚、违章建筑,在原特区外依然普遍存在。
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脱节,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污水管网建设中,投资额度和建设长度被盲目追求,管网的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导致新建管网无法发挥收集污水的作用。
而监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记者调查发现,污水管网建设大多由街道办工务中心负责,监理及质量监督流于形式,造成施工质量不高,大量建成管网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埋下安全隐患。
●人为破坏偷排泥浆、雨污混流加剧堵塞
一些人为因素也对现有排水管网造成破坏,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都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如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表水系及排水系统,较为典型的有地铁建设中往往会把地表原有管网拦腰斩断。
而且,偷排泥浆、雨污混流现象已经严重威胁深圳的排水系统。浆液进入排水管网导致管网淤积堵塞,如果是混凝土浆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丧失排洪功能乃至报废,部分在建工地水土流失严重,缩减了排洪通道的过流断面,直接导致降低了排洪能力。
●地表硬化雨水难渗地下,加大管网负担
地表硬化也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当泥土或草地铺上水泥,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便只能流入管网,加大了管网的承受负担。田亦毅建议推广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管网建设主体多样,缺乏统一管理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深圳市、区、街道甚至社区都会建造排水管网,质量参差不齐,接驳困难,难以统一管理。
今年4月,广东省发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广州、深圳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对此田亦毅表示,水务局排水主管部门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