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抠脚热干面”黑作坊被责令停业整改

18.06.2015  12:29

由南山区塘朗社区一面条作坊生产的“抠脚热干面”,每天以2000多斤的数量流向“深圳硅谷”南山科技园。昨日,南都《热干面咸?可能不是盐,而是面工抠了脚》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昨日上午,南山区市场监管分局通报称,分局目前已依法责令该加工厂停业整改,在整改完毕后方可经营。同时,针对“抠脚热干面”大多流向南山科技园的情况,市人大代表郑学定表示震惊,他呼吁相关部门应注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执法人员再次检查涉事作坊

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加工生产许可证等基本证件,仅有营业执照便开工营业的作坊,在本周一执法当晚并没有被执法人员处以相关惩罚。昨日上午,南都记者再次来到该作坊查看情况。由于该作坊仅在晚上开工,白天大门依旧紧闭,但该作坊外观仍然没有被查封的痕迹。

昨日上午,南山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执法人员也再次来到现场,对涉事作坊进行检查。现场,几名执法人员对作坊内部环境进行了评估,并敦促作坊老板尽快办理相关证件。同时,执法人员表示,目前该作坊已被责令停业整改,在整改完毕后方可经营。

南都记者注意到,涉事作坊内部堆放着一堆空面粉袋,和面的塑料桶中仍有不少残留,作坊的角落里有些许残留的成品面。这表明在执法人员离开后,涉事作坊还曾进行过加工。

针对涉事作坊的处理情况,昨日下午,南山区市场监管分局发布通报,6月15日晚执法人员在接到南都记者举报后,立即派出执法人员联合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了检查。经查,该加工厂有营业执照,其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40305813828335,经营范围为:面条加工、零售、批发。在现场,共有4名工作人员进行生湿面的加工,生湿面成品约200公斤,面粉20包,食用碱约1.5公斤,食用油一罐约5公斤,现场暂未发现非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由于该作坊营业执照备案名称为“深圳市南山区宝军面条加工厂”,但门口却挂着“V C厨事”的招牌。据V C厨事一名刘姓负责人介绍,VC厨事已于2014年7月份搬迁新址,由于工作疏忽没有拆掉“V C厨事”招牌。而V C厨事只经营午餐外卖,没有涉及任何热干面加工业务,“所以报道中的‘抠脚热干面’与V C厨事是没有关联的”。

对此,南山区市场监管分局执法人员表示,已责令涉事作坊挂上自己的招牌,不得冒用、顶替其他公司招牌。

涉事作坊已被责令停业整改

据南山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执法人员在对涉事作坊进行多次检查评估后,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

“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南山区宝军面条加工厂达不到上述相关要求。对此,我们已责令该加工厂停业整改,在整改完毕后方可经营。”

同时该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场制售生鲜面制品的经营行为不纳入食品许可范围,经营者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经营。

南都记者在深圳市市场监管委网站上查询得知,如果企业没有向市场批发(外卖)、外送产品等销售手段,所生产食品确实不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但根据南都记者调查,涉事作坊生产的成品面是外送到南山科技园等地的,故生产食品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作坊老板:有人比我更“狠”

面对执法人员下发的停业整顿通知书,涉事作坊老板石先生当场表示服从。但同时,石先生向南都记者吐槽说,在深圳有不少黑作坊的卫生环境更差,同时也没有取得相关许可证。

据石先生介绍,在深圳生产热干面的正规厂家不到10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小作坊生产。由于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石先生对行业的内幕知之甚多。“比如我们做面的时候用的是食用碱,所以吃起来味道有点咸咸的。但有一些作坊却直接用添加剂,这样面不容易变质。我们的面只能放在冰箱一两天,他们的面能放好几天。”

同时石先生称,对于加工作坊的卫生环境,许多作坊同样没有佩戴任何卫生护具,生产环境也更为恶劣。“比如我们煮面用的水都是循环水,但有一些却是一煮再煮的。”而这些作坊大多暗藏在一些肉菜市场内,“深圳市规定现场制售生鲜面的可以不纳入食品许可范围,所以他们就是租一个小门店办个营业执照就可以生产了。”

而对于热干面行业,石先生称虽然热干面看起来利润小,但如果添加一些发面的添加剂,可谓一本万利的生意。“一点点面,加一点发面的添加剂就可以发一小桶湿面,而这一点点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同时,热干面不愁销路,许多小摊贩通常每天都会批发好几十斤的成品面。

采写:南都记者 刘晨

比如我们做面的时候用的是食用碱,所以吃起来味道有点咸咸的。但有一些作坊却直接用添加剂,这样面不容易变质。我们的面只能放在冰箱一两天,他们的面能放好几天。

比如我们煮面用的水都是循环水,但有一些却是一煮再煮的。

一点点面,有些人加一点发面的添加剂就可以发一小桶湿面,而这一点点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 作坊老板石先生自爆行业“内幕”

声音

人大代表呼吁加强监管

针对南都昨日的报道,市人大代表郑学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在提,但迟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根源出在监管始终没有落实。而监管能否落到实处的重点在于建立检测带动监管的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市“两会”上,郑学定与往年一样,联合其他代表提交了《关于制定深圳食品安全标准和机制的建议》,倡议深圳借鉴香港经验,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深圳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健康。这个是人生存的重中之重。”郑学定称,近年来,尽管深圳市的食品安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监督方面存在问题。而检测又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深圳目前就存在食品及原料抽检覆盖率较低。据其统计,2014年,深圳市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三环节,抽检食品及原料的覆盖率为3.51份/千人。

“比如我们老百姓买了袋面,如果不放心可以拿去检测,如果有问题可以马上向监管部门反映,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种思维,一种模式。”郑学定称,深圳应当继续完善社会第三方检测中心和社会第三方检测的联动机制,“比如深圳有许多第三方检测公司,但往往价格比较高,所以让老百姓去检测并不现实。但如果政府引入他们,检测所需的费用由公司、政府及老百姓三方承担,这样检测费用会大大下降。”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