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深圳滑坡:灾害不幸,应急表现可圈可点
评论指出,谁也不愿悲剧的发生,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考验的是城市的危机应对能力,人们也从事发后的表现中窥见这座城市的底色。
12月24日下午两点多,医护人员准备把幸存者田泽明从光明新区中心医院转至市二医院。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12月25日发表评论文章《突发事件考验城市危机应对能力》。这篇评论指出,谁也不愿悲剧的发生,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考验的是城市的危机应对能力,人们也从事发后的表现中窥见这座城市的底色。深圳的此次灾害是不幸的,但应急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如丰富和透明的信息量,自然让谣言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评论强调,一场灾害就是一堂教训深刻的安全课。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风险防范、安全隐患排查等必须重视,必须尽快补上多年积累的欠账。
这篇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突发事件考验城市危机应对能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滑坡灾害,让深圳成为舆论焦点。在社交网站上,人们为渣土之下的失联者祈祷,也为争分夺秒的救援人员点赞。在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和安置工作中,这座城市的信息发布机制、危机应对能力、科学救援能力和后续安置能力等,都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与地震导致的房屋垮塌相比,滑坡灾害现场的搜救工作异常复杂而艰巨,目前仍有不少失联者家属在等待消息。这样一场严重的滑坡灾害,对于任何一座大城市来说都是陌生的,对于深圳这座现代化的一线城市更是如此。
突发事件之后,能否及时发布权威消息至关重要。以往一些突发事件中,有的地方因官方未及时发声导致谣言满天飞,有的地方因官员试图隐瞒真相而引发各种猜测,有的地方媒体对本地负面事件视而不见遭到网友质疑,甚至发生了不该发生的“舆论次生灾害”。而此次深圳滑坡灾害中,人们看到了信息公开的努力。
在灾害发生不到24小时内,现场救援指挥部就召开了3场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伤亡情况、救援进展等信息;深圳本地媒体、境内外其他各类媒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并通过多种渠道滚动发布信息……及时回应民众的关切,满足民众的知情权。网民评价:如此丰富和透明的信息量,自然让谣言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大事怕乱。滑坡灾害发生后,在很短时间内,广东省和深圳市就找到了数十位专家为搜救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全面启动“机械加人工网格式搜救”模式,还调集了5000多名救援人员、500多台特种车辆、100多台生命探测仪等。这种应急动员能力,是确保救援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的基础。
相关人员安置工作也异常重要。失联人员亲属、受伤群众、财产损失人员等不同群体是否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的诉求是否得到充分表达,事关稳定及下一步救援进展。有一个细节受到媒体关注:鉴于受灾群众及家属以北方人居多,有关方面特地按北方习俗在冬至日为他们准备了饺子。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却让人感知了其用心之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这些年,一有危难发生,不少志愿者总是冲到最前面。灾害发生后,来自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等7家社会机构的300多名专业人员,来自20个志愿服务团体的3100多名义工,密切参与到了救援、安置、安抚等工作之中;灾害现场附近的很多百姓,都主动打开了自己的家门,让那些徘徊在街头、惊魂未定的陌生人,到家里吃碗热饭、休息过夜。
谁也不愿看到悲剧发生,而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考验的是城市的危机应对能力,人们也从事发后的表现中窥见这座城市的底色。深圳的此次灾害是不幸的,但应急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当然,一场灾害就是一堂教训深刻的安全课。正如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此次滑坡灾害暴露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风险防范、安全隐患排查等必须重视,必须尽快补上多年积累的欠账。(叶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