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三化一平台”劲推体制机制创新

04.05.2015  17:20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 涂晟

  深圳,是改革的试验田。

  5年前,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2013年底,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紧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特区改革发展的指示要求,首次明确提出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为重点,实施改革攻坚,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以改革论英雄,以实干见成效。改革征程中,“三化一平台”在戮力实干中不断跃上新高度,拓宽改革突破口,劲推城市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深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开启了深圳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市场化:

  改革发展“新常态

  高擎市场化大旗,是深圳发展的不二法宝。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配套,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率先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和支持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加快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5年来,深圳着力打造市场经济升级版,争当全面深化改革尖兵。从大部制改革到公务员聘任制、分类管理改革,从当年的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到如今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进入改革“第二季”的深圳,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作用上“减法”“加法”“乘法”一起做,切实解决好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努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各尽其责、良性互动。

  截至目前,深圳全面梳理涉及30个部门的994项行政服务事项,出台市直部门转变政府职能事项目录,共取消、转移、下放189项。

  作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破题之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为核心,瞄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拓出一条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自2013年改革实施以来,全市两年共新增商事主体约82万户,是现有商事主体总量的47%。这意味着,改革两年,我市商户翻了近一番。

  政府放手但不放责,是深圳市场化改革的鲜明特点。深圳决策层放手把创新的选择权、话语权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同时自觉承担起引导、规范和服务责任,探索法治型的市场经济,构建良好的制度、社会和文化氛围。

  用好“无形之手”,催生了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业态。截至2014年底,深圳中小微企业数量激增至84.5万家,无数处于创新期的中小企业“新苗初萌”,加上华为、腾讯等覆盖各领域的“参天大树”,深圳经济生态的“天然林”生命力旺盛。用好“无形之手”,塑造了深圳的市场格局。漫步鹏城,以高新技术园区为龙头的深圳湾区科技产业带,以华侨城为圆心的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地等数十个专业市场蔚然成林。

  法治化:

  改革发展“突破口

  有法治的护航,改革才能真正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5年前,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强法治城市建设,营造一流法治环境。从依法治市到法治深圳,这是深圳法治建设极为重要的全面提质加速。5年里,法治深圳的图景也日渐清晰。

  2013年,深圳市委鲜明地提出了“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并把法治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步伐,使一流法治成为深圳新时期最显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围绕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圳部署了三个阶段、23项专项行动,出台了“1+6”系列实施方案。

  深圳利用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优势,让立法与改革实现同频共振,一路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30余年,深圳共制定了2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250多项政府规章,成为全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数十个立法创造了全国“第一”,填补了国家多项法律的空白。

  作为全国首个法治政府试点城市,法治政府如何赶上民众期待?“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彰显深圳践行法治政府的诚意和决心。2012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权责清单、负面清单、督察清单……为更好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一份份清单也陆续公布。

  触及司法灵魂的司法体制改革,深圳大刀阔斧推进——全面推行主审法官、合议庭为核心的审判机制及落实办案责任制、全面实施检察体制改革、深化公安专业化改革。

  伴随着法治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秩序愈发重要。经过5年梳理,2014年深圳28个市级部门全部建立了分档处罚清单,将数万项行政处罚事项细化,通过网站、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公布,深圳依法行政限制执法自由裁量权走在了全国前列。

  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离不开全民守法。深圳的普法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法治建设上的一大创举。2011年,我市实现将“六五”普法工作年度实施情况列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2014年,近千人的普法团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累计开展普法活动171场。

  国际化:

  改革发展“新标杆

  深圳因“”而生,因“国际化”而迅速成长。

  2010年6月,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深圳新30年的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

  在国际化之路上,深圳在探索,在追寻,某些方面已在引领。

  2011年5月,《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正式对外公布,对深圳实现国际化的具体目标首次作出了更为清晰和阶段性定义:2020年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明星城市、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从2012年至2050年,深圳将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2014年5月,《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对外公布,6大领域、80项具体工作明确了近期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工作。至此,深圳在国内率先形成一整套关于国际化城市建设体系,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深圳梦”已不再遥远。

  惟有“软硬”兼修,方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开放与包容的深圳国际味儿渐浓……目前,在深常住外国人超过2万,临时居住的超过100万,每年到访深圳的外国人更超过780万人次;131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在深投资,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近2300家。

  城市国际化,教育须先行。莫斯科大学、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北大、武大……国内外名校纷至沓来,在迈向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之路上,深圳走在前沿。

  深圳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依托“人才特区”和“孔雀计划”等举措,集聚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才。截至2014年底,深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76名,累计引进国(境)外专家达70多万人次,总量居全国第三。

  深圳还在全国首创成立“深圳国际友城企业家俱乐部”、“深圳国际友城大学联盟”、“深圳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搭建起五大洲65个国家43个友城间高水平、多领域的全球友城网络合作平台。

  前海:

  创新创业“梦工厂

  “有理想的人到深圳,有梦想的人到前海!”这是前海向全球发出的召唤。

  30年前的蛇口热,30年后的2010年,特区30岁生日之际收到中央一份大礼,《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正式获批,深圳新一轮改革大潮从前海涌起。截至2015年3月底,前海入驻企业超过2.5万家,注册资本达1.5万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

  2013年是观察前海发展的重要时间之窗。1月28日,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正式启动,跨境人民币贷款利率期限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7月26日,前海管理局公开出让3宗土地,以公告形式限定竞买人的规模和开发经验,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市场化改革的尝试春风化雨,借鉴香港审批机构经验,前海打造规范的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体系,深圳市直接下放100多项行政审批权力。

  法制化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制度保障,而这一方向,正是前海改革创新的又一突破口。作为深圳国际化先导区,毗邻香港的前海有效吸纳香港先进营商经验,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法治管理转变,这也是前海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前海参照香港、新加坡作法设立法定机构前海管理局,令前海与国际化接轨更近一步。

  2013年9月正式挂牌的深圳国际仲裁院,以粤港澳合作共建为基础,推动中国商事仲裁的国际化,被境外工商界和法律界誉为“深圳一小步、中国一大步”。深圳国际仲裁院境外仲裁员由最初的180名到如今近300名,占总数的1/3以上,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2013年5月和9月相继挂牌成立的前海廉政监督局和前海法庭,标志着深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起点,开启了前海打造“法治特区中的特区”的新历程。

  “三化”叠加,前海聚变。

  以市场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法制化营商环境为制度保障,以国际化标准为发展导向,前海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梦工厂”,尽显“磁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