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公益科普场所面临生存压力

03.06.2014  13:1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少儿科普教育正日益引起家长的重视,寓教于乐、开阔眼界的科普场所在哪儿?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少年宫、科学馆、华侨城湿地和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详细了解市民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的意见建议,以及这些科普场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兼顾公益与生存 科普场所压力大

  5月29日下午,市少年宫二楼的科普王国里,十几个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心地体验“风向标”等几十个科普项目。6岁的穆子云一边兴奋地对着“浮力镜子”做飞翔动作,一边扭头对身后的爷爷穆先生扮鬼脸。

  “少年宫是孩子活动、学习的好地方,如果能加快设备维修更新速度,再多一些讲解员就更好了。”穆先生对记者说,少年宫设备维修和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二楼的科普王国也没讲解员,孩子体验多次,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此,少年宫相关负责人回应说,展品互动性和操作性强,且参观主体多为少儿,破损率较高,仅去年维修量就达1600余台次。一些简单设备可很快维修,大件设备购买材料则需花费时间。去年,少年宫启动展品展项升级改造计划,目前正抓紧推进此项工作。相信不久就会有一些全新的展品上线。此外,少年宫部分展厅常设讲解,而科普王国内均为开放式展品,以自主体验为主,如需讲解,可进行预约。

  “不管是少年宫还是科学馆,培训太多,会不会影响公益科普教育?为什么不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科普活动?”在调查中,不少市民提出此类疑问。

  科学馆馆长伍振武告诉记者,科学馆和少年宫都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对科学馆而言,财政每年拨款只占场馆全年支出一半,缺口部分需自行创收,场馆租赁和培训就是创收来源,其中,培训费用所占比例不到一成。

  “我们也想同香港科学馆那样,经常策划恐龙展一样的大型活动,但受限于场地和资金,生存压力很大,希望能多受关注,找到最佳解压方式。”伍振武表示,科学馆面临公益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但不管是场地租赁还是收费培训,都是为了更好开展公益科普教育。

  水土保持示范园 需更多监管

  位于西丽水库的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于2009年启用,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水土保持为主题的公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底被教育部和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截至2011年,示范园已累计接待游人5.2万。

  记者近日到示范园,在入口的标志物“蚯之丘”遇到几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来自南山区粤海街道的杨洋小朋友告诉记者,每年,妈妈都会带着他和小伙伴到示范园游玩。在这里,他最喜欢到金哲园内的4D影院,观看《水土保持总动员》。通过电影,他明白了不能破坏环境,要和大家一起携手保护美丽家园。王译元小朋友则表示,她最喜欢观看“五色土”、“变坡陡槽”等设施,这让她明白原来土壤还有青土、红土、黑土、白土和黄土之分,也明白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坡率对土壤侵蚀程度有何不同。

  杨洋的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示范园像个生态科普大讲堂,孩子学到许多水土保持知识。但今年初园内的木屋别墅引发热议,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监管,不再让科普场所和设施成为腐败的滋生地。

  与学校合作 打造湿地校本课程

  2012年8月开始向市民开放的华侨城湿地,为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数,实行预约。对此,不少市民抱怨华侨城湿地“限制过严,有科没普”。

  “华侨城湿地的定位介于公园和保护区间,只要不超过承载力,有预约我们会尽量满足。” 对于市民的抱怨,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老师周雅聃苦笑不已。她表示,华侨城湿地兼顾环保和公益,虽要预约,却是免费开放。相比之下,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除提前预约外,访客每人还需缴纳180港币门票,湿地公园虽完全开放却要收取30港币门票。

  周雅聃介绍,目前,自然学校正积极进行自我构建,打造一本丰富的生态资源的天然课本,一支专业的环保志愿教师和一间信息丰富的展馆。下学期,湿地将和碧海小学合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世界知名的环境类公益组织评估后,将进行推广,满足更多学生和市民的科普需求。

  他山之石

  休斯敦科普场所 满足多样化需求

  美国休斯敦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科普场所,不但数量多,且涉及太空、能源、生命教育、自然保护等多个领域。休斯敦石油科普馆展示石油如何生成、发现、开采、运输以及可替代能源。位于休斯敦的美国宇航中心是美国宇航科普大讲堂,访客可乘旅游车到太空舱、航天飞机、太空站等实验场所参观,也可在展览馆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太空仪器。位于加尔维斯顿岛的穆迪花园,是一个集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科学馆于一体的综合公园。此外,休斯敦还有自然科学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健康与医学科学博物馆、印刷博物馆、殡仪博物馆等专业性强的场馆,满足科普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