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关爱行动是深圳观念生动实践

30.03.2015  16:37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林洲璐

  十二华年,与爱为邻,积善成德,大爱筑城。

  28日,“大爱筑城——深圳关爱行动理论研讨会”在深举行,为温暖人心的关爱行动注入了强大的理性思辩。在会上,关爱行动得到了来自内地、港、台多名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关爱行动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并研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深圳以关爱行动展现“排头兵”姿态

  在现场多名学者看来,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圳也用关爱行动展现了“排头兵”的姿态。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重点关注了关爱行动与深圳十大观念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深圳关爱行动就是“深圳观念”的具体实践。深圳十大观念可以总结出很多主题词,比如实干、创新、尚义、崇文、开放、包容、敢为先、不怕输等等,但如果凝练成两个词就是“实干”与“关爱”。而十大观念里除了“来了,就是深圳人”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体现了关爱的内涵之外,“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以及“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也是对于市民精神陶冶和人格培养更高层面的精神“关爱”。他援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深圳关爱行动正是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走向精神需求,走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关爱。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深圳关爱行动12年的坚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现实的有力体现。“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底蕴。深圳用12年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她把关爱落细落小到市民的12种生活方式,让关爱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当下的热词“新常态”也出现在了不少专家的讲话中。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提出了“社会新常态”的概念,他将关爱行动视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新常态”的题中之义。他表示,致力于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健康的人类发展模式”可以用参与和共享两个关键词概括。而参与和共享正是深圳关爱行动最基本的特点。

  “深圳关爱行动是大道至简,以爱筑城。”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表示,深圳关爱行动是这座城市多年来文化建设的积累,在全省和全国无疑都具有示范意义,关爱行动是文化认同与价值整合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华悠久文化创造性的弘扬。

  深圳媒体在大爱筑城中主动担当,助推公益风尚形成

  关爱行动开展12年来,媒体成为了关爱行动的中坚力量,活跃在行动的第一线。在研讨会上,媒体与关爱行动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关爱行动,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善与爱的共同追求”,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在发言中介绍了深圳媒体在“大爱筑城”中的主动担当和人文关怀。他表示,深圳报业集团不仅是关爱活动的报道者、见证者,更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将深圳主流媒体在关爱行动中的探索与成效概括为几个方面:通过舆论引导,树立关爱风尚;用好媒体公信力,搭建关爱平台,让需要关爱的人群对接上爱心人士、企业,使关爱行动更加高效有力;媒体作为关爱行动的直接参与者,精心谋划一批富有创意、成效显著的公益项目。

  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则从新媒体角度来解读关爱行动。她认为,“新媒介赋权”使得传播让人与人之间连接、爱与爱连接成为可能,同时传播过程中可以带来行动,带来改变。而关爱行动这样一个“大爱筑城”系列活动,正是在12年间让很多的公共政策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促成了很大改变。

  深圳大学教授王晓华重点关注的是关爱行动在深圳社会整合中的功能与价值,认为其建立了移民社会公共领域的行为准则,搭建了各阶层对话交流的平台。同时这一行动拓展了媒体社会角色的内涵,也成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

  关爱行动凝聚仁爱友善的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深圳关爱行动通过“仁爱”、“友善”来凝聚社会共识,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和谐有序、良性运行的一种强大“软实力”,这种探索和实践,对推动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清海曾参加关爱指数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他认为,深圳关爱行动12年来逐步创造出一个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回馈社会的平台,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媒体宣传、企业推动、社会组织协同、多方搭台,公众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这个模式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具体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的组织、推动和实施,社会各界资源需要通过这些具体项目活动的运作进行有效整合,并形成助推深圳公益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杨瑞东分享了他对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的调查报告,分析现状,提出关怀措施。他表示,深圳要围绕舆论宣传、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个人素质方面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同时,在教育、住房保障、人文关怀、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方面增强他们的城市融入能力。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林安梧认为,深圳是一座有“诗情”和“大爱”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一切家园设计里,都可以与诗不期而遇。而深圳对于市民的人文关怀,也在一步步踏实行走间实现了“人文造城”,他还将“深圳”解读为“汇众流以为深,聚千江以为圳”,在汇聚中积淀城市的人文底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建议,要让关爱指数成为城市建设的价值标准。他认为,深圳不仅实施了关爱行动,而且非常注重理论升华,提出了关爱指数,他希望深圳市委市政府能进一步提升对指标体系意义和价值的战略定位,把关爱指数作为城市内部评价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的一个价值导向,将之推广到全国,形成以关爱指数为依据的全国城市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