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垃圾焚烧,如何在争议中前行?

12.10.2015  16:1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湛 林清容

  实习生 印玺 文/图

  因工艺成熟、污染可控、运行稳定,垃圾焚烧技术国际通行。不过,也有一些质疑和反对之声,尤其当全国个别地方的垃圾焚烧厂曝出问题后,市民心有余悸,新建垃圾焚烧项目常遭遇“邻避效应”。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危害是否被妖魔化?深圳在大力推进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时,如何避免争议更好地前行?

  就此,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纷纷表示,深圳推进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时,一定要吸取其他城市一些好的做法和教训,化解“邻避效应”危机,公开信息和加强监管,以消除市民心中的疑虑。

  两派意见纷争应倾听质疑之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成熟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使得焚烧处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厂越建越多,环境管理政策强化,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提高,社会形成两派意见。

  许多支持垃圾焚烧的专家认为,我国人口聚集度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张,生活垃圾产量大,尤其是在特大城市,垃圾焚烧是解决城市“垃圾围城”的主要出路。且从技术角度考虑,若规范建设和运行焚烧厂,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应该强调的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垃圾焚烧厂曝出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而是运营和管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污染指标的控制程度。不过,当高标准建设垃圾焚烧厂后,完全可消除焚烧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但是,目前也有一种“反焚烧派”的声音,他们认为焚烧不是一种最好的、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污染不可避免,总会产生一定量的二噁英,而且我国部分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存在标准较低、运营不善、监管缺位、污染超标等问题。与此同时,公众对二噁英等物质“谈虎色变”,产生“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现象凸显。

  对此,老虎坑垃圾焚烧厂的运营方——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李倬舸表达了他的见解。他指出,公众无需对二噁英等物质“谈虎色变”,有研究表明,若保持焚烧炉内温度大于850℃,并控制烟气在炉内停留2秒以上,即可使二噁英得到分解。

  面对市民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毒害性的不理解,城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此次深圳新建3座垃圾焚烧厂的过程中,将耐心倾听专家和市民的质疑之声,吸取教训,及早发现异常,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予以考虑,避免问题再次出现。

  与居民良性沟通避免“垃圾战争

  深圳建设垃圾焚烧厂之路,不少国内外城市也经历过,曲折且光明。

  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深入了解过中国台湾、日本等垃圾处理的情况。他不避讳地说,可以预见,此次深圳新建垃圾焚烧厂,也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难题。像台湾同样经过垃圾乱堆放、填埋到无处填埋、再到必须焚烧处理的痛苦经历,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居民抵制辖区建设焚烧厂的“垃圾战争”。但经过多方沟通和协调,如今,台湾、日本的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和谐共处,其干净甚至闻名全球。

  此外,杨雷指出,前几年,紧邻深圳的广州也遭遇垃圾无地可埋,垃圾焚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推行新建垃圾焚烧厂时,饱受公众质疑和反对的困境。经过努力,现在已经从部分市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取得了多数市民的认同和支持。规划新建的8座垃圾焚烧厂中,2座已经建成投产,4座已经开工建设,另外2座正在进行环评等前期工作,垃圾围城危机将得到破解。

  市城管局环卫处姜建生坦陈,深圳遭遇和许多国家、城市一样的危机,有了这些教训,也促进深圳进行反思。“我们应充分与老百姓沟通,考虑他们的需求,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吸取广州等地经验缓解“邻避效应

  反观深圳,在推行垃圾焚烧建设之时,如何吸取广州、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教训,缓解“邻避效应”,是避免争议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前几年,广州的垃圾焚烧设施落后于深圳,面对如今广州的超越,深圳市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厂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龚佰勋博士介绍道,广州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垃圾焚烧做得更好,设施建设更完善,市民更信任。比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让全体市民提高了对垃圾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由广州市城管委牵头组建了专门的监管队伍——广州固废处理监管中心,吸纳当地村民、第三方专业机构、环保局人士等,加强对焚烧厂的监管。 因此,在推进力度上,深圳应该学习广州大力推进焚烧厂落地的魄力和决心,不让垃圾处理难题一拖再拖。

  对于未来深圳即将新建的垃圾焚烧厂,龚佰勋说道,在垃圾焚烧设施布局上,总体而言,实行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两个层次的垃圾处理结构。举例说,日本的垃圾焚烧厂实行分散的战略,每个区各自建设施;而新加坡则实行集中处理的战略,建大型焚烧厂。深圳综合吸纳他们的先进经验,市将集中布局建3座大型焚烧厂,各区根据需求再分散建中小型垃圾处理设施作为补充,以应对垃圾量的过快增长,同时调动各区处理自己辖区垃圾的责任心。

  公开所有信息经得起市民查询

  新的垃圾焚烧厂一旦落地,面对备受诟病的运营问题,加强监管至关重要。

  “新建的焚烧厂尤其要吸纳专业懂行的人参与监管。”龚佰勋强调,垃圾焚烧厂越来越多,处理的垃圾量也越来越多,非常有必要组建一支专门的队伍对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监管,这是目前最缺乏且最迫切需要的。垃圾处理很专业,参与监管的人要会看各项指标数据。同时,当地居民也是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信息公开,消除市民疑虑,实现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全社会共治。

  市城管局环卫处姜建生则认为,要让焚烧厂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全程监管模式。他指出,要让老百姓走进焚烧厂亲身感受,所有信息都公开供老百姓查询,才能经得起考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律师、第三方有资质的监管机构等等,都要充分参与监管。

  对此,市人大代表黄翔十分赞同。“老百姓用鼻子和眼睛评判垃圾焚烧厂的工作,应在焚烧厂周边每个居民小区设监测点,要让居民随时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黄翔直言,每个人都产生垃圾,但都反对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身边,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这座城市的垃圾处理将走向何方?对于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过去没有做到的,现在、未来怎么做,要给老百姓一个保证,承担起这份责任。

  “要用立法的形式,将垃圾焚烧厂的规划、立项、选址、建设、回馈机制以及监管等都予以规范,并出台相应处罚措施。”谈起垃圾焚烧厂,市政协委员张俞强直指,“老百姓反对就是因为承诺效果和实际情况相差太远。”他表示,一旦市民等社会各界发现并核实有焚烧厂运营企业偷排、对污染指标控制不到位等现象发生,执法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开出罚单,予以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