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根治违建攻坚战深入推进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段琳筠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指示精神,迎难而上,直面历史旧账,积极全面推进历史遗留违建纳管等工作。在这场整治违建攻坚战中,我市不仅历史性地出台了“1+2”查违文件,实现了“全控停、零增量”的良好效果;而且落实查违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执法,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之态度,敢于“硬碰硬”,敢于“啃硬骨头”,通过根治城市“旧疾”和“痛疾”,不仅为深圳城市未来建设和持续发展打开空间,更为子孙后代规划建设一个绿色宜居的、持续发展、国际化的美丽城市。
查处违建须客观面对历史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一线城市的“嬗变”,深圳经历了35年多的高速发展,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记。回溯深圳城市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经济高速发展要求、城市人口结构迁徙变化,还是从城市建设规划需求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来讲,大批违建都是在复杂的内因和外因等共同作用下,经年累月累积而成。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土地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提供过重要资金支持,为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向土地要经济,以土地换发展的思路,也造成了深圳土地资源的过快消耗,包括“三来一补”等依靠外延扩张形成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原镇、村违建遍地开花,加之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模式,也加剧了土地困局。
随着2004年宝安、龙岗两区全面城市化,深圳成为了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但城市的二元特征却格外明显,城中村与村中城并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占用大量土地。据市规土委和市查违办统计,约有超过全市用地总量1/3的原农村集体土地和违法违章占地无法进入市场流转。全市9亿多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有4亿平方米是违法建筑,其中,9成以上属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绝大部分在原特区外。
纳管违建须以安全为前提
记者从市查违办了解到,在我市积存的所有违建中,主要以工业类和居住类违建居多。数据显示,工业类违建1.80亿平方米,占违建总量41.93%;住宅类违建1.72亿平方米,占40.08%;另有商业和办公类违建0.26亿平方米,占6.02%;以及多种用途类、公共配套类等其他违法建筑0.51亿平方米,占11.97%。而最重要的是,根据市租赁办人口数据与市统计局的“六普人口数据”,租住在违法建筑内的人口约有737.87万,占我市总人口的56%。
海沙建筑、“握手楼”、高密度区间,以及消防隐患、治安隐患、质量安全隐患……违建如城市毒瘤,侵蚀着深圳的健康肌体。违建的广泛存在,使深圳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城市治理挑战。面对这场城市治理能力“大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强势出台查违“1+2”文件,直面违建“要害”,严控严查严处,去年全年共查处违建208.77万平方米,下半年我市在“1+2”文件出台后,更实现了全市违建的全控停和零增量。
不仅如此,“1+2”文件更提出了我市查违工作的新的使命,通过探索土地政策改革和创新疏导机制等方式,多管齐下,合力并发,以对市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积极对我市历史遗留违建实施纳管。目前,我市正积极探索由政府统筹为主导,积极引入专业检测机构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等纳管方式,对违建房屋检测、消防安全、燃气管道、电梯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违建在严控中停建、在疏导中去存、在管治中得安。
整治违建须集结多方力量
然而,查违工作绝不可单一作战,查违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牵扯到多个部门、涉及各方利益,需要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只有凝聚全社会的共识,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取得实效,才能彻底给予违建“致命一击”。
“坚决整治违法建设,反映了执政者经营一座城市的本事和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圳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努力让违法建设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不再遗留。” 继去年7月15日、10月9日市委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违建问题,到查违“1+2”文件公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对深圳当前和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提出了坚决向违建宣战、坚决整治违法建筑这一城市发展“顽疾”的工作部署。随即,各区(新区)迅速行动、马上就办,打响全市违法建筑拆除专项行动攻坚战。各区(新区)各级部门通过凝聚共识、协同作战,以拆促控,在全市营造强大的拆除攻势,去年下半年以来,基本实现全面控停所有在建违法建筑,遏制住新增违法建筑的目标。
2016年,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定不移攻坚突破,年内全年违法建设不仅不能增长,而且必须负增长”的目标要求,全市各区(新区)和各级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并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参与到查违治违工作中来,继续全面整治违法建筑,最终将取得查违“攻坚战”的胜利,为我市城市未来发展建设奠定宝贵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