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污水管网缺口近6000公里

08.01.2016  21:38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污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污水管网4354公里,市政污水干管基本搭建成网,然而,污水管网还面临建设滞后、支管网缺失、雨污混流等难题。按照2025年全市建设污水管网的目标计算,目前全市污水管网缺口达5938公里。我市将采取“分片实施,联网提效”和“雨污分流,正本清源”两大策略,逐步弥补管网建设方面的欠账。

  城市建设长期“重地上、轻地下

  污水管网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2014年我市还将污水管网建设列为跨“十二五”规划的十二项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但是,经过多年的管网建设,全市污水收集率虽已显著提高,然而污水管网建设仍难以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据分析,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的主要问题,一是原特区内基本形成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的排水系统,但仍存在断头、堵塞等情况。二是原特区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于原特区内,雨污分流比例低,雨污混流严重,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历史欠账多,建设标准低、支管网缺失,导致大量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而直接排入河道,污水管网建设密度仅为原特区内的65%左右,差距明显。

  三是污水管网建设混乱,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系统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与排水设施建设的衔接不足。”探究原因,王立新指出,这是由于“重地上、轻地下”的思维过去十分严重,导致部分片区排水设施建设落后于开发项目建设,开发项目建成后污水无出路,溢流到雨水系统;部分开发项目未取得排水许可即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片区污水无序排放;轨道交通等市政建设排水管理不到位,原有排水系统被破坏,新增了大量的内涝积水点。

  而且,雨、污水收集系统未同步推进,规划雨污分流体制与实际雨污混流制并存,污水处理效益不佳,这在原特区外问题尤为突出。污水处理系统按纯污水设计建设,雨季雨水冲击造成处理失效或低效。

  以我市污染最重的茅洲河下游段为例,该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未成片推进,主要建成区仅建成污水干管,与观澜河流域、坪山河流域、前海片区共同成为我市污水管网欠账最多的四大片区之一。而片区内雨污混流现象普遍存在,错接乱排、海水倒灌、垃圾淤堵致使大量污水入河。入河污水量超过5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不及60%。这种情况下,茅洲河中下游的黑臭几乎在所难免。

  再比如,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深圳河湾流域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但是,这些建成的排水管网错接乱排现象仍较严重,旱季污水仍有“跑、冒、滴、漏”,雨季污水溢流带来污染;污水系统不完全适应当前大部分区域雨污分流和小部分区域雨污合流并存的现实;后海湾等新开发区域污水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新增较多污水不得不直排河湾,都使得深圳河湾污染问题每每走进公众的视线。

  到2025年新建5938公里污水管网

  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我市将采取“分片实施,联网提效”和“雨污分流,正本清源”两大策略,来逐步弥补管网建设方面的欠账。

  管网建设方面,针对原特区外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历史欠账多的突出问题,按照“分片建设,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的思路和“偿还历史欠账与杜绝新增错接乱排同步推进”的要求,盘活存量,建好增量。雨污分流方面,我市将严格排水许可制度,新建片区、城市更新区严格执行分流制;以立法和创新制度为保障,发动社会力量,启动新一轮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优先实施水源保护区、城中村、重点旧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其他区域逐渐推进。实施过程中优先选用对周边干扰小的施工方案,避免全面开挖,减少对城市的影响。

  根据“织网”行动安排,下一阶段我市将加快排水管网建设完善,按“用户与支管相连、支管与干管相通、干管与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要求,原特区内重点是污水管网完善建设及优化调度,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周边配套管网改造,原特区外循序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建成“用户—支管—干管—污水处理厂”的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

  其中,原特区内主要是污水管网完善建设,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周边配套管网改造。2017年,完成207.78公里市政污水管网的改造完善。原特区外各区(新区)循序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共分五批次建设。

  总体而言,到2025年新建5938公里污水管网。届时,我市将基本补齐污水管网方面的历史欠账,为我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