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社会组织 管理体制改革再起航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列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强调,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深圳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全面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当代的重要使命。
得益于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深圳特区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果把2004年我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的新部门——深圳行业协会服务署,作为深圳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元年,那么,“十年磨一剑”,深圳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已让全国瞩目。从2014年开始,“利剑再出鞘,改革再起航”,以颁布行业协会条例、实施社会组织抽检为标志性事件,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社会组织体制机制已经开启,正加快谋划将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图中,在政社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下,赋予社会组织更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
通讯员 罗思颖 邱婧
2014年,深圳市入围全国首批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这是继2010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之后,深圳社会组织建设获得的又一殊荣。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社会组织出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社会组织总数8241家,其中社团4173家、民非3940家,基金会127家,年均增长率达20%。社会组织在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参政议政、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环保、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公益,我快乐”
平民公益崛起 社会组织渐次发育
2001年,一个绝望无助的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成立了深圳孤独症家长志愿中心,希望和其他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一起抱团取暖。她是廖艳晖。她2005年以“社会团体”的身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深圳自闭症研究会,通过社团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让“星星的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理解和包容。这是自闭症孩子母亲的一个自我救赎。
2009年,李世朋、王晓薇和张黎三个80后年轻人辞职来深创办自闭症康复机构。5年多来,他们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也仅仅实现了收支平衡。但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他们在谋生和理想之间找到了平衡:养活自己的同时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家庭。这是深圳第一家没有自救色彩的自闭症康复机构,他们以“民办非企业”的身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了深圳市宝安区心康乐儿童训练中心。
2011年1月11日,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同年7月,壹基金启动以自闭症关怀为核心的“海洋天堂”计划。对自闭症社团和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资助,提高民间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组织发展能力,促进国家对特殊类型儿童的关注与政策支持,让自闭症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
自闭症研究会让自闭症家庭抱团取暖;心康乐儿童训练中心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壹基金作为公募基金会,为前两者提供了资助。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三大类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相互协作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社会力量在自闭症领域的崛起是深圳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缩影。由政府或民间提出的“人人公益、人人慈善”、“我慈善,我快乐”、“有时间,当义工”等公益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支持与践行。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高达1880家,占总数的23%。社会组织渐次发育,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凸显
2014年底,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光启将于2015年上半年在新西兰发射临近空间飞行器。超材料、光子、临近空间……这些能改变生活的科技密匙,却来自于深圳的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属于社会组织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避免了事业单位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符合更高效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同时也因“民办”性质在规避未来国际化战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中有优势。目前,在深圳,像光启一样的民办科研机构还有华大基因、太空科技研究院等443家。
“这样高大上的研究院都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企业,而是属于社会机构,这将改变中国的科技生态,推动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市民政局局长杜鹏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圳市社会组织覆盖范围广泛,在各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转型中推动产业升级,承办行业展览,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学术性以及教育、卫生、科技类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人才荟萃、信息灵通、知识密集、经验丰富的优势,奉献聪明才智,促进经济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社会组织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重要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凸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并且在“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中对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作了专节阐述。三中、四中全会对社会组织的提法,实际上是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组织要参与到主流社会服务中来,也就是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主体。
“扶上马,送一程”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深圳市质量强市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刘万涛最近很“拼”。他们主办的国际卓越团队建设标准研修班刚刚结束,又在忙着培训“企业质量官”,一刻都没停下来。“没办法啊,行业协会打破‘一业一会’限制,压力更大了,必须得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在行业里脱颖而出,”刘万涛说。
2014年4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在全国率先突破“一业一会”的限制,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使优胜劣汰成为可能。此外,条例进一步简化了登记程序,调整了行业协会的范围,改革年检制度,进一步激发行业协会的能动性。国家民管局领导指出,该条例是近5年看到的最好版本。
自2004年开始,深圳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以行业协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从登记管理体制入手,小步快跑,解放了多年来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06年,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推行行业协会直接登记,2008年扩大到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等3类社会组织。2009年,深圳与民政部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全面探索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并授权我市开展基金会登记试点。2012年,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增至8类,包括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娱、科技、体育和生态环境类。
十年以后,“利剑再出鞘”,深圳社会组织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启。2014年4月,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2014年10月,深圳市民政局出台《深圳市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不预先通知的社会组织抽检监督制度,将以往被动监管状态,改革为主动“出拳”的抽检方式,树立了登记管理机关的执法权威。2014年12月,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深圳市社工委和深圳市民政局联合出台的《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构建完善我市社会组织领域的行政司法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自律、社会组织党组织保障“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阮萌博士指出,深圳的实践表明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监管方式的理性回归,也为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新闻链接
为社会组织 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盛佳婉 通讯员 罗思颖 邱婧)昨日, “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两字之差,突显了政府施政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政社共治的理念,赋予社会组织更加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组织创造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该负责人表示,201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继承过去社会组织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开启社会组织体制机制改革新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未来要全面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包括登记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要从法律、制度、机制、环境四个层面全面地谋划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要使得这四个层面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配套成为系统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谋划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大计,重点解决当前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两个主要矛盾。”该负责人表示,第一是生动的实践与落后的法规之间的矛盾,现有的法规无论是从组织形态、内部治理的要求到行为规范、监督机制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组织生动的实践。下一步,将推动社会组织立法,并完善相关配套办法。第二是社会组织迅速增长的规模和监管不足之间的矛盾。深圳社会组织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社会治理中担当的角色愈显重要,但与之配套的监管机制、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没有跟上。下一步将通过社会组织抽检、综合监管等多种手段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深圳社会组织 总数将达30万家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社会建设必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组织也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为经济特区建设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建功立业。
可以预测,35年以后,也就是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深圳特区拥有的社会组织总数将达30万家以上,不仅登记类型更加多样,而且运营理念和模式超乎想象。到那时全市社会组织的总资产将达1.5万亿元以上;每年接受的社会捐赠额达当年GDP的2%,且个人捐赠占50%以上;全市社会组织专职从业人员将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社会组织将与工商企业并驾齐驱,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将深圳经济特区打造升级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特区。
由此看来,更名后的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肩负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我们期待它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锋。(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