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特区发展的活力之源

27.10.2015  17:3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卞德龙

  林清容 解树森 杨婧如

  10月22日,统计部门公布深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7%,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南海之滨,大鹏展翅,深圳经济何以能逆风飞翔,取得可喜成绩?深圳经济发展的活力从何而来?

  向深化改革要红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落实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优化提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8月25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深圳商事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00万大关,继续保持大中城市总量排名首位。商事登记改革,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原149项削减为12项,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商事登记改革是深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的缩影。统计显示,近五年来,我市共精减行政审批事项205项,清理幅度达47%。翻开《深圳市2015年改革计划》,头号改革项目即为“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土地资源紧张是深圳发展最大瓶颈。深圳用30多年时间在不足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未来30年,深圳如何突破“无地可用”的困局?

  只有改革才能杀出一条血路。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深圳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农地”入市、整村统筹、“二次开发”……改革试点频推。今年8月31日,罗湖区启动城市更新改革相关试点,市规土委审批权管理权下放,既是“土改”的新尝试,也是厘清市区管理权限的新探索。10月9日,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治理违建“1+2”文件,剑指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硬骨头,考核不合格,问责党政主要领导。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改革的高地。

  围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重点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深港金融市场互融互通、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自贸片区体制机制探索,预计到年底,片区经济总量将突破1000亿元,增长超过50%。

  人才,是第一资源。

  针对高校数量少的短板,深圳刮起特色学院旋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国际科技太空学院纷至沓来。“孔雀计划”累计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776人,人才安居政策惠及人才近30万人。

  职称评定改革突破国家职业大典框框,“谁用人、谁评价” 赋予企业话语权。

  互联网+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实施办法、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深圳从制度设计、科技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深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推进重点改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

  向法治建设要保障

  法治,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把深圳比作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法治建设便是特区改革发展的护航舰。深圳经济特区在法治建设上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一流法治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

  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可依”。

  作为同时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的城市,深圳共制定了2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250多项政府规章,成为全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数十部立法创造了全国第一,立法与改革实现“同频共振”。“开门立法”成为常态,法律制度从“外在的强制”变为市民群众“内心的认同”。

  司法体制改革,铸就深圳样本。

  去年初,呼吁多年的法官职业化改革率先在深圳启动,1072名法官按照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同样领先全国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实验田”,为全国探路引航。今年起陆续施行的立案登记制、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力争从源头上消除“立案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打造法治政府,深圳步伐坚定。

  作为全国首个法治政府试点城市,深圳在全国最早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并从2010年起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每年全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梳理近万项的行政职权,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使政府机关“有权不能任性”。

  前海,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在全国首创“港籍调解”与“港籍陪审”制度,深圳国际仲裁院616名仲裁员,分别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仲裁程序对标英美。

  “深圳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实践,在全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极具启示的典型样本。”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如是评价。

  向企业创新要活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双创周”活动中,深圳柔宇科技超薄柔性显示项目,是北京主会场111个展示项目中曝光度最高的项目之一,李克强总理在19日现场考察了柔宇的项目。2012年3月,柔宇公司的创始人、斯坦福博士刘自鸿,离开了IBM位于纽约的全球研发中心,颇有意思的是,当刘自鸿离开纽约三年后,柔宇三大核心产品的照片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LED屏。

  深圳的创新链正呈现更丰富、递进式的创新层次: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华为、90年代成立的腾讯,以及2000年之后成立并崛起的大疆、光启、柔宇等企业,以及柴火空间等创客空间,在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之间,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了完善的生态链和良性循环。

  深圳诞生了4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中兴、华为两家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5600件,比排名全球第7位的英国还要多。这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达408亿元人民币(66亿美元),占年销售收入的14.2%,远超过当年的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高于苹果公司2014财年60亿美元的研发支出。

  目前,深圳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已经达到1213家,比“十二五”规划初期净增800多家。全市各类孵化载体超过120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870家,从业人数21万人。全市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长25%以上。深圳VC、PE机构数量与管理资本,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各类投资基金、企业超过了8800家,其中仅去年就增加了3600家,注册资本超过了2300亿元。

  富士康,传统制造业巨头,10月14日与阿里云共同宣布,合作推出“淘富成真”创客平台合作计划,为创业者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而在半年前,旗下的电商平台“富连网”即已上线。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一大批深圳企业在追求转型升级中凤凰涅槃。

  依托近年来创客的蓬勃发展,深圳开始探索出创新创业的新模式,即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模式,让万众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

  创新无止境,追求不停步。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深圳积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宜商宜业的大环境大舞台,以创新发展开启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