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特区圆梦的未来之光

29.10.2015  16:48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强 甘霖

  金秋十月,万里之外。清新的“中国风”吹拂英伦诸岛。风中弥漫着浓浓的“深圳味道”: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广核集团,参与投资建设英法核电站项目,擂响了中国核电“出海”的战鼓;

  进入英国14年、服务56%英国人口的华为,耗资数百万英镑,投资由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所牵头的研究项目,共同开发ICT领域的下一代高性能技术;

  比亚迪研发生产的全球首台零排放纯电动双层大巴,在伦敦兰开斯特宫亮相,并与英国最大客车制造商ADL签署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协议金额65亿元。

  就在三大行业巨头英国完美“走秀”之际,它们的故乡深圳,也亮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来自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一个被各方寄予厚望、关乎深圳未来的“特区中的特区”。挂牌半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初步形成73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31项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有望在全省、全国推广。

  今日深圳,如鲲鹏展翅,向着又一个五年的奋斗目标飞翔。

  以“两区”为翼振翅高飞

  风好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敢为先。

  今年5月,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此,深圳从五个维度发力,努力实现“二区三市”的目标,即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二区三市”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深圳气质。

  近半年来,全市上下士气高涨,为争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建设“二区三市”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从全国首张“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诞生,到国内第一个“城市交通排放监测平台”,再到全市第一张不动产登记证的颁出……一项项改革举措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深圳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828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顶层,一家来自深圳前海的企业“中东联盟”租下整层,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创造从这里向外传播。

  互联网巨头腾讯,则以“”计划大举“走出去”。今年,腾讯北美数据中心正式开放,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提供云计算服务。

  华大基因、联成远洋渔业、顺丰欧洲小包等一批行业龙头从深圳出发,借“一带一路”契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充分落实“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发展战略,推动深圳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这是深圳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重要使命。

  展望未来,前海现代服务业将进一步开放,建成最能展示深圳形象的城市板块,成为深圳服务“一国两制”大局、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平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肩负“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担。

  目前,深圳正通过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大大提升。通过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深圳正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的“登峰计划”、创新型企业的“倍增计划”和创新型产业空间的“扩容计划”,大力发展创客活动,积极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活力。

  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表示,深圳目前已开始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就在一个月前,深圳参与研发制造的“开拓一号”卫星,搭乘“长征六号”火箭升空,勾勒出深圳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壮美图景。

  彰显经济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深圳正在努力做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对产业领域和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去年10月,一年一度的深莞惠联席会议上,出现了汕尾和河源的身影。深莞惠经济圈由此开启了“3+2”的新格局,区域面积翻了一倍,经济总量也接近广东全省的40%。

  无论是汕尾的蓝色跨越,还是河源的绿色崛起,都有深圳这个近邻的身影。从2013年开始,广东将深圳的对口帮扶对象调整为汕尾与河源,深圳辐射带动能力,让两座城市为之一振。

  对汕尾、河源的辐射和带动,只是深圳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一个缩影。而展望未来,深圳将在对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更广阔范围的辐射带动过程中,开拓自己的经济腹地,打破空间发展限制,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就此分析指出,对于珠三角、环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区域的各个城市来说,深圳是产业转移的来源地,是“走出去”的窗口,也是掌握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先行者;而对深圳来说,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以及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都是新的发展空间。

  “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自然而然将产业链下游聚拢在身边。”多位专家从产业布局、资金技术外溢等方面谈到,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深圳,对周边城市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一大批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设在深圳,生产基地落户在其它城市。

  为拓展区域合作,做好与深圳产业的配套、衔接和共同发展,惠州积极推动建设坪新清区域合作示范区,东莞则全力推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发展,承接来自深圳的技术、资金外溢和产业转移。而产业链的外溢,同时带来技术外溢。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各行各业的“星期天”工程师、“三栖”设计师,经常在深莞惠河汕等地之间往来穿梭了。

  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深圳正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湾区、自贸区叠加优势,加快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协同、集聚外溢的一流湾区经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参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协调互动,促进湾区内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就在昨天,深圳和德国名城汉诺威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正式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

  美国休斯顿、达拉斯、亚特兰大、洛杉矶,英国伦敦金融城、苏格兰地区,德国纽伦堡地区、汉诺威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短短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就已缔结了遍布全球的友城网络,友城数量达到72个。

  这座年轻的城市,“国际范儿”越来越足。因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而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基因,一直与深圳相伴相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总是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目前,在深圳常住的外籍人士超过2万人,临时居住的超过100万,每年到访深圳的外国人超过780万人次。目前,深圳正在打造8个“国际化典型社区”,通过开设外国人服务站,提供多元化社区服务等,让外籍人士在深圳有个“中国家”。

  随着深圳在国际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一批世界名校纷至沓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莫斯科大学、昆士兰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纷纷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姻,在深圳建设特色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伯纳德·罗兹曼,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歇尔等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则纷纷率团来深,在这里建立新型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从经济和产业的国际化维度来看,深圳多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全球化经营,深圳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的无缝对接。今天,华为、中国平安、腾讯、正威集团等深圳企业已昂首挺进世界500强,代表深圳驰骋国际舞台;中兴通讯、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华大基因、大疆创新、柔宇科技、顺丰速运等各行业领军企业,则在全球开疆拓土,实现跨国经营。深圳创新大军中的新生力量光启理工研究院,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就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雇员16万余人,海外人才占近一半。像这样的一大批企业,已然成为深圳迈向国际化城市的醒目标志。依托前海“人才特区”和孔雀计划,深圳正集聚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才,为年轻城市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展望未来,深圳人信心百倍;今天的特区,正朝着美好梦想的未来之光,迈出更加坚定而矫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