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深研院助力深圳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以珊瑚礁生态养护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第四批2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参与科学规划的深圳市大鹏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赫然在列。这是正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全国首个以珊瑚礁生态养护为主的海洋牧场,将为海洋生态资源人工修复探索经验。
大鹏新区海域面积30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四分之一,拥有4片珊瑚礁分布密集区;海岸线133.22公里,约占全市二分之一,拥有全市56个沙滩中的54个。新区不仅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深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区,2015年底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此次,新区经济服务局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作为技术支撑,形成具体方案,提出建设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申请。
全国第一个种植珊瑚的国家级海洋牧场
牧场里养牛养羊,那在海洋里的牧场究竟养些什么呢?海大深研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形象地说,传统的海洋牧场就是像放养牛羊一样经营海洋和管理水生生物,从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兼顾,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深圳这片海洋牧场所牧养的品种和主导的方向会有一点儿不一样,主要是通过珊瑚礁修复和试点种植珊瑚,同时还会增殖修复海藻,增殖放流一些基础海洋生物,像海参、滤食性贝类和草食性鱼类,“这些海洋生物能够帮助我们缓解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赤潮的发生。”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仅占全球海洋面积不足0.25%的珊瑚礁却是逾四分之一海洋生物赖以栖息生存的“家园”。
从2014年开始,海大深研院珊瑚保育团队便助力大鹏开展珊瑚保育计划,通过牵手志愿组织、投放人工珊瑚礁并种植珊瑚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等多举并施。据统计,近五年已在大鹏建人工珊瑚礁0.63平方公里,种植珊瑚4万余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4年多实践证明,修复珊瑚礁对局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作用明显,部分区域的人工珊瑚礁不仅引来了很多珊瑚礁鱼类安家落户,近期观察显示,有多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海龟在人工珊瑚礁附近游曳觅食。为了保障人工珊瑚礁及其“居民”安全,实现24小时可视化监控,目前海大深研院安装了7个水底摄像头,可同时监控100亩海域范围。
全省首个政府搭台、事业单位运作、多元化参与模式
据批复,深圳市大鹏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了大澳湾与鹅公湾部分区域,总面积达7.48平方公里。
这个示范区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模式创新。据了解,广东省现有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都是有政府创建并管理运作的,而深圳的将采用政府搭台,科研事业单位运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新模式,在生态修复主线之下,吸引沿岸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源投入海洋牧场建设和科普教育、休闲渔业、海洋运动等开发中。
目前,大鹏新区有关海域已有全国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中国摩托艇国际赛事基地和多位奥运冠军俱乐部,未来还将引入及建设世界潜水小姐总赛区基地、深圳海洋馆等。“市民将可以在大鹏新区的海域通过潜水活动和休闲渔业,体验观察珊瑚礁,捕获适当的海参、鲍鱼等海产品。”海大深研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海洋牧场未来应该对休闲渔业和潜水者水下体验制定必要的规范,比如只可通过休闲垂钓的方式进行渔业捕获体验等。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新区经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新区积极推动海洋功能区划调整,推进将现状的传统农渔业区调整为休闲娱乐区。国家农业农村部将首个以珊瑚礁生态养护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放在新区,就是为了让深圳为全国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人工修复探索经验。十年树木,珊瑚的培育周期更长,“珊瑚修复的效果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用科学方法进行人工干预,相信未来在大鹏湾海域局部区域能够形成‘珊瑚森林’的情景。”
(新闻主编:陈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