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 深圳“高逼格”文化生活的乐与路

28.03.2016  10:35

  最近,“5年后深圳的文化生活就是这么高大上”的文章引人注目,让人期许。曾经,深圳一直因“重经济,轻文化”而被人诟病。深圳历史短,文化积淀薄,之前甚至有人断言,“深圳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与北上广其他三大一线城市相比,文化确实是深圳的短板。近年来,深圳从正视这一短板开始,到着力“补缺”,始终矢志不渝地打造文化创新型城市。如今看到这些“五年后深圳眼花缭乱的文化生活内容”时,对于深圳人来说,这绝对是让人激动不已和无限向往的!

  现如今,年轻的深圳身上已经有太多让人羡慕标签,例如“科技之城”、“创新之城”、“设计之都”等等,而到2020年,深圳还将成为文化创新之城。据了解,“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已经出炉,而未来5年深圳的文化创新发展设计蓝图、实施线路、施工时间表也都已经出来了。各种文化节、文化展也会相继开展,月月不停;各种戏剧、体育联赛层出不穷;各区书城亦纷纷林立.....看来,深圳逐步开始全面切底改造“文化跛脚”的形象了。

  作为深圳的一份子,对于深圳市的这种创举,自然倍感欣慰,充满期待,然而同时也有一些担忧。

  在我看来,真正的文化是融入骨髓、汇入血液的,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因而,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积淀的过程,不是仅靠建立几栋图书馆,举办几个文化展就可以形成的。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一座“经济味”很浓的城市,“经济一枝独秀,文化长期跛脚”的局面,造成很多深圳人习惯以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出于文化考量留在深圳,大多数打算来深圳的人也都是被其经济所吸引,很少有人是因为深圳的文化而心生向往。而一个城市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想改变则是非常困难又漫长的。

  事实上,一座城市的文化与气质不仅仅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展馆等硬件设施,最重要的还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修养,以及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气象。硬件设施的建立很简单,难就难在后者。

  文化的培养不能浮于表面。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文化于无声无息之间融入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从根基上培养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象。因此,相比于那些高大上的文化展馆、音乐厅、艺术馆,我更关心的是这座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这才是与老百姓最息息相关,最贴近他们生活的。如何把一个个社区建立得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如何让普通百姓重拾我中华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让这座城市充满人情的温度,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有文化的体现。毕竟,一座城市的气质与性格,说到底还是由这座城市里的人来体现。因而,文化的培养也要注意“接地气”。

  当然,强调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和社区文化并不是说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不重要,相反,硬件设施的配备非常重要,这是推动文化教育的前提。因此,对于特区政府的做法也比较看好。但只有两个方面同时“”,文化建设才能够真正高效行走,而不至于“跛脚”。

  因此,深圳的文化建设请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着急,让它的软件(即,市民的精神气象和文化意识)跟上它的硬件(即,文化硬件设施),齐头并进,一个也不落下,这样才能真正走得快,走得稳……

  (原标题: 五年后 深圳“高逼格”文化生活的乐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