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城: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创新样本 

19.01.2016  17:17
龙城——宜居宜业之城 居民业余生活其乐融融

  中新网深圳1月19日电 题:深圳龙城: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创新样本

  城市转型是伴随城市不断演化发展的必然过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城市转型热潮,我国的城市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总体转型的历史阶段。

  如何在新一轮城市转型的热潮中准确定位、谋划城市发展?深圳市的龙城街道于2010年4月就开始了积极探索。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实践,龙城城市转型思路是否正确,成效如何,社会反响又怎样呢?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结束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进地处深圳北郊的龙城进行了深入调查。

  打造“文明型街道”定位龙城城市发展转型的引擎之力

  龙城街道辖区总面积75.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万多人,是深圳东部商业、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客观地看,这里与深圳的福田、南山和前海等中西部中心区比较,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格局、人才资源以及城市发展基础没有太大优势。调查显示,这里是原特区关外的一个农村地区,2004年正式设立街道办事处后,通过引进加工出口业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迈开了初级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但长期以来的特区二元发展结构,使得这里高品质城区建设、民生事业发展、产业结构等均处于滞后状态。2012年初,这里“产业推着城市走“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功能低效,项目综合价值得不到有效挖掘释放,历史文化的损害与佚失,人居环境的恶化等,严重阻碍着它的城市发展进程。

  “然而,一座新型城市的崛起往往取决于它自身的定位。”走访中,龙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红分析认为,深圳的崛起最初就是正确把握了它的定位,美国城市空间的结构转型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郊区城市与原有大中城市商业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日益显著,许多大公司纷纷迁至郊区城市,新兴产业更多地在郊区兴起,大规模的商业服务因此落户于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区域在美国郊区也就逐渐形成。90年代后,美国又形成了各城市之间通过快速交通连接的多中心开敞式卫星城形态。

  201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胜利闭幕之后,作为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龙城街道围绕“龙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的问题着实动过一番脑筋。刘国红认为“仅靠发展经济来推动城市转型未免太单调,只有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质量的全面提升”。正是在这样的高位思考与谋划中,2012年初,龙城打造“文明型街道”的发展定位呼之即出。

  “五位一体”文明建设龙城城市发展转型的驱动之力

  在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龙城打造“文明型街道”的五个文明建设正好契合了这一现代城市的发展转型理念。

  首先,城市转型离不开政府治理理念及方式的转变。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并对世界各国的政府治理产生了显著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采用的是传统城市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好处主要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便是直接的例证。然而,依据城市演变的规律,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传统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模式必定会产生诸如“政府失灵”等问题。正如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市民对公共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并且政府由于事务众多而疲惫不堪,城市管理也显现出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等问题。于是,2012年,上海顺应城市发展趋势,选择了能与日益复杂城市系统相匹配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新治理模式转变。

  而龙城街道“一核多元”的政府治理新概念与上海的治理模式可谓同工异曲。五年来,龙城党员干部队伍风清气正,67件民生实事项目快速落地,重点扶助100家规模企业、淘汰100家低端企业、解决100项民生实事、帮扶100户困难家庭、开展100个两新组织公益项目的“五百工程”圆满完成,群众满意度超过95%,有力彰显出龙城建设服务型、效益型街道的政治转型成效。

  其次,城市转型离不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促推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综观当前形势和龙城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现状,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病待诊。为了实现发展转型目标,龙城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据了解,龙城早在2010年就前瞻性提出了“三城两园”产业发展设想。目前,大运新城、饮食文化城、汽车城和科技创新园、文化产业园已成为指导辖区经济转型的产业战略框架。自2012年打造“文明型街道”以来,龙城又在对辖区整体产业格局、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研判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淘汰低端产业,积极引进生态良好、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项目,做到有“”有“”:在“”方面,花大力气开展业态整治,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安全生产高隐患的低端产业;在“”方面,先后引进了龙岗天安数码城、星河cocopark、万科购物广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一大批高端项目,为实现龙岗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4年四年间,该街道共淘汰1447家人均增加值低于5.75万元的企业,引进621个超千万商业项目和3709家已有营业收入的企业,人均增加值达9.08万元。龙岗全区新注册服务业企业70%落户龙城,其总营业收入占龙城企业总营业收入的63.31%。截至目前,引进企业总增加值净增长54.95亿元;引进企业年税收净增长10.04亿元。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魏礼群高度评价“龙城街道已成功转型为服务业主导的商业城区,各项指标全面优化,三产比例远超原深圳特区内平均水平,正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

  第三,城市转型离不开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城乡间和城市内部依次呈现“从分割到融合”的趋势,要实现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融合,需要新移民、本地居民和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很成功的探索。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之一。香港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运营模式,较好的促进了移民的社会融入。美国也是一个由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与反主流文化运动使美国从英裔一统天下的社会向着各族裔相互融合与平等的社会转变。从历史的大视域来看,美国的种族平等与融合形成了社会融合及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为美国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而我国在既定的政治结构和政策机制下,大量的流入人口既给城市建设带来新兴的劳动力资源,也加深了劳动力二元市场的分割。在户籍制度及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体制约束下,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举步维艰。而拉丁美洲、印度、非洲以及欧盟东扩中的西欧国家,持续的社会分割已经对城市的发展转型形成了危害。

  为此,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龙城高度重视“新二元结构”以及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人口管理模式为依托,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我们年轻的打工一族,最渴望的是不仅在工作上能尽快融入这个城市,更能在文化和生活上高度融合,让我们有一种归属感和落地生根的愿望。”调查中,龙岗天安数码城园区28岁的公司职员李春龙向记者坦言。如何以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助推城市的发展转型?走在城市化进程前列的深圳早就有过较好探索,龙城在共享深圳人口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注入了文化渗透元素。从政府层面看,龙城致力于抵制腐朽没落、不向上、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不断提升辖区文明程度,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人城合一”局面;从社会层面看,龙城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构建流动人口与市民之间的“文化认同”机制,逐步建立融合的生活理念、工作态度和社会秩序;从企业层面看,龙城强调企业不断规范用工制度,尤其加强人文关怀,保障劳动权益,使其对企业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据2013年龙岗区统计显示,龙城街道公共文明指数全区第二;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等指数均获全区第一。直至2015年底,上述各项指数均处于全区领先态势。

  第四,城市转型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基本民生服务,是龙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之一:在打造“文明型街道”建设中,龙城从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入手,以自治、平安、和谐为目的,以社会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模式为路径,不断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自治水平。据了解,龙城依托“五百工程”特色载体,在基础设施建设、关爱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交通出行、教育就业、环境整治等众多领域,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截止2015年9月,该街道开展帮扶活动360多次,完成重点民生项目67项,发展各类社会组织200多家,“公益100”项目全部落实完成,辖区实有人口就业率达98.6%,其中残疾人就业率为83.4%。

  公共事业服务,是龙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之二:记者从龙岗区教育局了解到,截止2014年8月,龙城辖区已进驻深圳信息学院、中俄大学等高等学府7所,拥有市属学校4所,区教育直属学校17所,街道教办管理学校14所,中小学可提供学位6.5万个,残疾学生就学率达93.4%,辖区教育发展态势直逼深圳南山。据龙岗区卫计局统计显示,2014年,龙城辖区拥有公立医院5间、私立医院2间、私人诊所71间,较上年增长25%、100%、69.05%。另据龙岗区人力资源局介绍,龙城近年来招才引智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龙城辖区流动人口博士学历占比0.009%、硕士研究生占比0.07%、本科占比1.79%、大专占比8.62%。高端人才集聚的“硅谷”效应,已使龙城成为深圳东部“智核”。

  公益基础服务,是龙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之三:据统计,龙城四年来共完成新增扩(改)建道路73条,通车里程达115公里;雨污水管网1071.5公里,比2009年242.942公里相比增幅341%,下水管网覆盖率90%;辖区绿化面积2014年达71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24%,已建成花园住宅小区104个。据了解,龙城目前居住环境已远超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成为南粤地区最宜居城市之一。

  公共安全服务,是龙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之四:自迎办大运会以来,龙城高标准构建街道大综管中心工作新格局,致使辖区八类暴力性案件同比下降25%,两抢案件同比下降28%,实现了重大刑事案件、有影响的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群死群伤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三个零发生。2014年,龙城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宗,较2010年98宗下降88.7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系列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是最终的结果。”深圳行政学院参与《治理之变·龙城“文明型街道”建设》课题研究的李永清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龙城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使社会各方平等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增进城市转型发展的社会合力。

  “四个一”规划落地实施龙城城市发展转型的提速之力

  一般人认为,城市发展需要转型优势。但这种“优势”是绝对的吗?龙城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龙城的许多基础和条件,10年前可能不是优势,相反是劣势,而到了今天,却是难得的优势,如生态、空间、土地、宜居等,是新一轮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资源和条件。同时,有些优势也是需要人去创造的。正如龙城目前所具备的城市发展转型基础,是通过龙城人十余年的努力、尤其是打造“文明型街道”建设的实施推进而造就的。

  调查中发现,龙城在城市发展转型新的制高点、在深圳市提出“城市管理治理年”的新形势下,再次提出“一线、一路、一河、一库”新的建设发展规划,助推城市质量再上新台阶。未来三至五年,龙城将重点开发深圳地铁三号线、龙岗大道(龙城段)、龙岗河(龙城段)、清林径水库以及嶂背工业区等资源,把地铁三号线打造成为龙城“人流集散核心带”,把龙岗大道(龙城段)沿线两旁打造成为龙城“商贸、服务中心带”,把龙岗河(龙城段)两岸打造成龙城“城市自然景观带”,把清林径水库打造成供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自然生态氧吧”,同时把嶂背老工业区打造成以传统优质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与龙城现有的科技创意园、文化产业园一道形成助推龙城经济腾飞的三角鼎立之势。

  一旦这些新的规划落地实施,龙城就相当于把罗湖蔡屋围、福田中心区、南山科技园、前海中心区以及西丽大学城等优势集聚在了一起,龙城高端资源的集聚所产生的能量将使龙岗中心城赶超深圳中西部中心片区不再只是一个设想。(张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