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在“世界工厂”种水稻

12.04.2021  03:32

东莞市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一头连着工业区,一头连着茶山中学;左边是寒溪河,右边是新石大路。绿油油的秧苗刚插下,看得人心旷神怡。

稻田的耕种者叫姚雅,20多岁就当上了“广东省种粮大户”,高峰时在东莞代耕的水田有1000多亩,是有名的“水稻大王”。

曾经的东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货流四方的“世界工厂”。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狂飙突进,东莞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代耕农姚雅一度无田可耕,不得不外出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品质东莞建设的推进,不知不觉中,水稻种植在东莞又变得常见。

抓住这个机遇,姚雅回到东莞,重新成为“水稻大王”。

▲4月9日,2021年东莞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活动在茶山上元稻田公园举行。图为市民体验插秧

从无田可种到“杀回”东莞

清明时节,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250亩连片水田已全部插上秧苗,一株株嫩绿的稻秧迎风挺立,给大地穿上春的“新装”。4月2日上午,东莞市雅利种植有限公司老板姚雅正在安排工人补种秧苗。黝黑的皮肤、挽起的袖子、蓝色的牛仔裤、沾满泥巴且破旧的皮鞋,很难将他和“姚总”联系在一起。

我打小就喜欢水稻。”姚雅说,他祖籍湖南,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父亲落户东莞。父亲曾是潼湖军垦农场的一名生产兵,退伍后定居谢岗镇黎村,成为一名代耕农。“父亲承包了数百亩农田,农忙季节,往往要雇佣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来帮忙,很多还是刚到东莞来没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姚雅回忆:他年少时喜欢坐在田埂上,看着父亲带着农民劳作,却很少帮忙干农活,父亲没少说他赖。

其实姚雅并非真的“”。他在琢磨,田地这么好,大家拼死拼活,也只够填饱肚子,要是能采用机械化种植,该多好啊。恰好,当时政府部门通过补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1998年,年仅23岁的姚雅独自走进谢岗镇分管农业的领导黄润波的办公室,直截了当提出购买农机的申请。“看我这么年轻,他犹豫了,觉得我一个毛头小伙子,哪里懂什么农业生产。”姚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直到姚雅和盘托出他的构想,这才慢慢打动爱才的黄润波。“你很有想法,年轻人,好好干!”黄润波鼓励姚雅。黄润波不仅为姚雅解决了农机经费,还帮他联系到110亩田地。随后,姚雅脱离父亲“单飞”。有了农机助力,姚雅耕种的田地规模越来越大,他在谢岗一个镇拥有的水田面积就超过1000亩。2002年,27岁的他荣获“广东省种粮大户”称号。

好光景持续了十年。随着工厂越来越多,东莞的耕地也越来越少。“2010年,我不得不走出谢岗,想在东莞其他镇街找耕地,也很难找到。”姚雅说,2012年,他在谢岗的水田面积减至100多亩,但他搞农业的热情没有减。于是,姚雅开始走出东莞,转到肇庆、阳江、台山等省内以及湖北、湖南等省外继续种水稻。

农业生产始终很难“发财”。姚雅说,尽管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刨去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剩下的收入也没多少,这让他感到彷徨。不温不火过了几年,直到2018年,他承接了上元村稻田的种植,水稻种植事业出现转机。

不仅茶山镇,近期,东莞各地纷纷展开春耕。在企石镇,该镇党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下到田里插秧。在石碣镇,新建的公园专门辟出一块稻田,农技人员通过无人机撒播水稻种子。在樟木头镇,村民们也在忙着插秧,消失多年插秧场面重现。

▲机械化插秧

最后的250亩水田

不难发现,这两年东莞很多镇街和个人都在围绕水稻做文章,东城街道将周屋社区建设成稻田文化主题小镇,麻涌镇举行插秧节和庆丰收活动,长安镇一农民在出租屋楼顶开辟出稻田。

东莞是世界制造名城,农业占比仅为GDP的0.3%,但现在水稻种植反而变得越来越红火。姚雅经历了代耕农——无田可种——外出发展——重回东莞的变化。

重新种回水稻,这是好事!村里的小孩子又能看到吃的饭是怎么来的了。”眼瞅着发生的这一切,今年64岁的上元村村民袁柱明作出如此判断。袁柱明曾长期在上元村村委会负责农业工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元村最多有4000亩水田,后来就只剩寒溪河边这250亩,到后来,连这250亩也没留住。”站在稻田公园的田边,袁柱明向记者讲述了眼前这块水田的故事。他回忆说,稻田公园的250亩水田,历来是上元村最优质的田地,地势平坦开阔,取水用电方便。所以,即使是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上元村仍将这片水田保留起来种植水稻。

种田毕竟太辛苦,收入也不高,按照1997年的价格,一亩一年也就约1000元的收入。年轻人都不肯干,我们这一辈又老了,想干也干不动。”袁柱明介绍,1998年,上元村将仅剩的250亩水田承包给菜农种菜。这意味着,整个上元村再也没有一块水田。不仅是上元村,实际上没过多久,整个茶山也难觅稻田。而这个时间,姚雅开始在谢岗镇采用农机大展拳脚。“承包给菜农,一亩一年坐收1500元租金,比自己种水稻强不少。”袁柱明说。

就这样又过去整整20年。2018年,国家开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也在推广美丽田园建设。茶山镇和上元村抓住机遇,结合田间窝棚整治,将250亩菜地收回来。但此时,村里已经没有人愿意种田了。几经打听,上元村主动联系上姚雅。正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姚雅兴奋不已,他认为,“东莞又有好田可种了。”三方一拍即合,在2019年夏季种上第一造水稻。如今,茶山已将这片水田打造成稻田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

种上水稻后,村容村貌有很大提升,让乡村更加美丽。”袁柱明表示,经常有学校和家长带小朋友过来参观体验,这能够教育下一代要珍惜生活、爱惜粮食。茶山镇农林水务局党支部副书记、农技中心主任林勇登则认为,借助上元稻田公园,茶山正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上元稻田公园

上元稻田公园模式

事实上,由于粮食价格、生产资料和人工等因素,单靠种田很难赚到什么钱,以致过去很多稻田抛荒或租给菜农种菜。”林勇登说,要想种田有奔头,还是要走集约化的路子,依托水稻提升综合效益。

2019年,茶山镇、上元村与姚雅签订了一份合同。三方约定,第一年免收姚雅地租,由镇村支付给姚雅20多万元复耕上元稻田,所种水稻则全部交由上元村处理。从第二年起,镇里按照每亩每年3000元的价格给上元村集体作为土地收益,种植水稻的一切费用均由姚雅自行解决,镇村不需要支付任何补贴,市级及以上部门有关水稻种植补贴和收割的稻谷全部归姚雅所有。

姚雅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算起了经济账,“对我来说,去年出售两造水稻收入就有40多万元,市级以上的种粮补贴也有20多万元,刨除成本,收入还不错。对村来说,可以拿到镇里70多万元的用地补贴。对镇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稻田公园已经成为全镇乃至全市的一个景点,发挥出美化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等综合效益。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元稻田模式实际上是大耕户种植模式,由专业公司进行规模化、集约化运作。除此之外,目前东莞水稻种植还存在村集体种植、散户种植等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周少川认为,从目前效果来看,大耕户模式优于其他模式,它能够市场化运作,进行连片开发,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省生产成本,值得大力推广。

去年以来,东莞市广泛动员镇村抓好粮食生产,尤其是早稻扩种工作,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局落实市级种粮补贴政策,全年共发放市级种粮补贴资金527.67万元,涉及水稻种植面积1.64万亩等。引入无人机开展早稻播种和病虫害飞防服务,协调农机大户组织开展跨镇作业,提高农事效率。同时,该局推动30个镇街配套出台种粮补贴或地租优惠等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与当初申请经费购买农机不同,如今的职业农民姚雅有种被“”的感觉。“都是镇街农业部门负责人或者分管领导,有的甚至是镇街主要领导主动打电话,邀请我过去耕种。以前做代耕农时,都是我求着别人给我耕种。”反差如此之大,姚雅十分感慨。

记者采访当天,林勇登给姚雅送来由镇里出资购买的农业保险合同,同时还在帮他争取市农业部门提供的免费无人机喷洒农药服务。

尝到水稻种植的甜头后,姚雅继续扩大在东莞的种植规模。姚雅说,他已经将工作重心完全转回东莞,东莞外的稻田,则逐步交由别人打理。目前,他在茶山、麻涌、东坑、石排、谢岗、黄江、万江等镇街都有签订水稻种植合同并开展种植,公司20多名员工到处赶农时,数量再次超过1000亩。

个人层面如此,东莞全市的水稻种植势头也发展良好。据统计,2020年,东莞粮食播种面积2.422万亩,同比增长约30%,其中早稻面积0.91万亩,同比增长14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新冠疫情的发生,让各界更加重视粮食安全,但在东莞这样的地方重视水稻种植,意义不仅如此。”周少川表示,稻田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湿地,东莞稻田的增多,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特殊作用;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很有教育意义,有利于传播节约粮食观念;从经济层面看,依托水稻种植可以发展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姚雅对此持相同意见。“水稻种植的意义,不能用钱去衡量。”姚雅认为,东莞是曾经的“鱼米之乡”,水稻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重新种植水稻能让东莞这座城市留住记忆,让人记住乡愁。姚雅说,有了政府大力支持,加上近几年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更加坚定他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的信心。他透露,接下来,将重点进军东莞水乡片区。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里的要求,东莞2021年计划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2.422万亩,其中早稻不低于0.91万亩。目前,全市各镇街正加紧开展早稻办田、插秧等农事,整体进展情况顺利,预计于4月中下旬基本完成春播春种各项任务。

文字:李健武 张安定

摄影:蓝业佐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