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城乡环境在“三位一体”中嬗变
梅州中学的学生志愿者们在黄塘路的巷道内清理“牛皮癣”。(连志城 摄)
城乡环境关乎民生和百姓福祉,更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今年以来,我市从群众的需要和期盼出发,加大力度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向各类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以实际行动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市委书记谭君铁指出,要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三位一体”统筹来抓,突出抓重点、抓难点。然而,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农村垃圾乱丢乱放、河道淤积发臭、城乡卫生有死角等问题存在日久,成了城乡环境的“顽疾”。如何在除“污”祛“顽”的同时,同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我市正在积极探索。
【扫描 】
8515个自然村 完成村容村貌整治
11月7日,兴宁市罗岗镇岐丰垃圾填埋场正式关闭了!罗岗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将采取环保技术对填埋场及其周边土地进行整治和生态修复,尽快还群众一片净土。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这是我市解民之忧、急民之急的一个缩影。坐拥洁净美丽的环境是每位市民衷心的期盼。如何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测评办法(试行)》,加大力度向各类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打响了一场治“脏”、治“污”、治“乱”攻坚战。
日前,记者来到平远县石正镇。全长约16公里的石正河河堤下碧水荡漾,一旁有老屋、石阶、红花点缀。沿河而建的亲水公园,不少群众在休闲锻炼。西湖村村干部凌伟君告诉记者,整治前,有很多养殖场的污水直接排入石正河。
为了把环境整治落到实处,今年6月,我市制订出台《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推动规划入村,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处理运行机制等,并建立市政府挂牌督办重点环节问题制度。行动上,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开启整治大行动,突出整治城区乱停乱放、乱摆乱占、乱搭乱建、乱排乱泼和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堆放长期不清理、“两不管”的堆放场等。
各县(市、区)也迅速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环境综合整治领导机构,下发或制定了各个层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文件。县、镇、村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乡环境正在逐步变得整洁而美丽。我市也完成了7134个自然村村庄规划和8515个自然村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建成了一批村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环保设施等,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75.4%。
【聚焦】
根治“脏乱差”攻坚“不到位”
我市大力整治城乡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整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城乡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离群众期盼的人居环境还存在不少差距。
日前,记者打开市环保局、环卫局、城综局等相关部门网络问政网页,周溪河污染、建筑工地扬尘、占道摆卖、垃圾堆放等问题依然是群众反映的热点。穿行梅州城区,城区主干道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但走进一些街头巷尾和老城区,便会不时看到乱摆卖、乱堆放的现象,有不少生活垃圾未能及时处理。走进梅城江南华美巷梅园新村E组团小区入口,正值上班高峰期,沿途八九个私自摆卖的摊位正占用着机动车道和停车位在路旁摆卖吆喝,使得道路变得狭窄,还影响了城市美观。住在附近的魏女士说,该路段乱摆卖现象已持续有一段时间,不仅给小区住户出行造成了不便,还影响道路安全,希望能得到整治和管理。
在农村,脏、乱、差问题也仍然较为普遍。“家畜乱跑、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粪土乱堆”是早前村民的生活习惯,至今还未有根本改变,这便造成了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等问题突出。市民反映,梅县区南口镇中心垃圾横行,兴宁市水口镇小峰村有人会私自拿垃圾在河边焚烧污染河水,平远县锡水村有养猪户乱堆乱放猪粪……
记者了解到,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市虽有规划入村,却完成率不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改善,却依然比较滞后;部分县(市、区)城乡环境管理机制虽有提升,却还存在管理混乱现象;农村养殖和饮用水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截至今年6月,仍有5834条自然村没有卫生保洁队伍,占32%。已实行雨污分流的自然村只有2015条,占11.1%。建有人工湿地、厌氧池、沼气池等处理生活汗水的自然村只有2654条,占14.6%。实行畜禽集中圈养、人畜分享的自然村5220条,占28.8%。
“存在这些问题,从客观上看,是我市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缺口大;从主观上看,也与一些地方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履行主体责任不够到位、整治措施落实不够到位有相当大的关系。”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典型】
“生态浮床”——净化水体美化环境
蕉岭县作为全省15个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之一,该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用生态浮床等技术来处理生活污水,目前已完成总投资7800万元,镇村两级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45套。日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粤东粤北)现场会在蕉岭召开,来自汕头、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七市代表学习考察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三圳镇九岭村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场。
九岭村伍子湖通过环保设施净化水质,从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休闲胜地。(涂永平 摄)
长潭镇是该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镇。来到白马村,连片的稻田旁有一个池塘里生长着绿色的美人蕉,红色的锦鲤在水中游动。毗邻着池塘的,有一个被花草包围着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村民的生活污水经过层层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长潭镇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为处理农村污水而建设的生态浮床。“试点推行、逐步覆盖”,在三圳镇九岭村伍子湖,也建立了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床,通过种植菖蒲、美人蕉净化水质,周边配套建设围栏、亲水平台、名木、绿道等景观。“以前这里是臭水沟,蚊子多,没人来。现在这里有绿道、水质又干净,我每天都会来散步。”村民徐伯说。
“这个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很先进,既达到了处理污水的效果,池塘里的绿植又美化了环境,一举两得。”汕头市澄海区政府代区长杨焕新在参观蕉岭三圳镇九岭村的生态浮床污水处理设施时说,蕉岭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乡村环境美化相结合,是一种创新,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据了解,蕉岭县计划投入资金5.79亿元,抓好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广福、蓝坊、南磜等7个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共建设200套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00套生态浮床处理工艺设施,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镇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软硬兼施”——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走进雁洋镇石楼村,村道干净整洁,每隔百米便能看到设立的垃圾箱和客家民居风格的垃圾屋。该村村支书钟世勇说,石楼村有16个生产小组,设有13个垃圾屋,按照“每户收费、村庄自筹、政府奖补”的筹资模式,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天清扫和转运生活垃圾。 “自有了垃圾屋,我们再也看不到塑料袋乱飞,蚊虫成群的情况了,生活舒服多了。”村民叶红说。
石楼村通过设立垃圾箱、垃圾屋等措施打造健康生态的农村人居环境。(吴腾江 摄)
“我镇从2010年开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每年投入200多万元,重点清洁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目前以片区为单位,设有10个垃圾中转点,29个村 (社区)均建有垃圾屋,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雁洋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梅县区于2011年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每年投入950万元,按各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运输距离等影响垃圾产生量和处理成本分类拨付。采取“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模式,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队伍,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镇级重点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实行村(居)两委干部绩效工资与工作实绩挂钩,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垃圾处理开展督查,“软硬兼施”,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推进。今年5月,该区还出台政策文件,要求每年安排1900万经费,用于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项目。目前,已全面完成“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农村生活垃圾硬件设施建设工作。
下一步,该区将集中清理道路沿线、房前屋后、水塘四周、圳道水沟等的生产生活垃圾,配套完善垃圾收集车、垃圾运输车等设备,建立镇级垃圾中转站,通过“户收集、村分类、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证村庄干净、整洁。同时将建立一套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整治农村垃圾问题,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微信效应”——推动整治行动即行即改
日前,在兴宁市龙田镇,有一位身穿蓝上衣、红裤子的小男孩在一群志愿者中非常亮眼。他才读小学,个子不高,却非常卖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踮着脚尖撕下粘贴在圩镇墙上的“牛皮癣”。该镇相关负责人说,这位小小志愿者在龙田并不鲜见。在整治行动中,镇村干部、商户、村民和中小学生都是改变环境的“主心骨”。
龙田金星村村干部打扫卫生。(钟思婷 摄)
记者了解到,自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开始后,该镇干部带头,连续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积极动员全镇上下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并采用发放宣传倡议书和录制宣传音频的方式,利用喇叭进行全天候广播,在各村(居)的显要位置悬挂标语横幅,使得该镇商户、村民、中小学生等纷纷支持和参与环境整治。一天内全部拆除破旧、占道遮雨棚500多户、户外占道广告灯箱100多块,清理占道经营点156处、石墩380多个,创造了“龙田速度”“龙田效率”。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该市还创新方式,创建了“兴宁是我家”微信群,把市领导班子成员、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督查工作人员等拉入群,齐齐参与“身边环境随手拍”。他们以“第一现场”的镜头反映城乡各类环境卫生问题,使得环境整治工作能即行即改。运行不到一个月,100多名群员便发送了互动信息1万多条,让环境整治共同参与,并确保涉及至每个角度。
【记者手记】
干部“动”起来 群众“聚”起来
城乡环境关乎民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良好的环境是“聚宝盆”,体现着精气神,凝聚着正能量。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梅州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我市从群众的需要和期盼出发,加大力度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向各类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以实际行动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然而,我市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缺口大,还有一些干部和群众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垃圾、河道清理、城乡卫生死角等问题存在时日已久,要一时“改头换面”不太可能。就目前情况来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笔者认为,要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我市要打破固步自封,学习各地和各县市区涌现出的典型和创新做法,做到对比学习、统筹结合、因地制宜。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宣传,提高干群的环境意识,做到干部“动”起来,群众“聚”起来,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从而让群众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坐拥蓝天白云的环境,呼吸清新洁净的空气。